整个生产环节,总共不到十分钟;不管治什么病,都是止疼药加面粉……近日曝光的网上销售假药,让享受互联网时代便利生活的人,倒抽了一口凉气。
作为一项涉“网”的新生事物,网络药品销售难以摆脱网购市场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普遍瓶颈;又由于其涉“药”的特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更严重的危害。现实中,屡有打掉假药制售窝点的消息传出。高压态势之下,假药很可能“转移阵地”往网上蔓延。是时候扎紧网络售药的篱笆了!
实际上,相关部门早已发力。2004、2005年,《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就已相继出台。相关部门也采取了定期整治、发布网上购药安全警示等多种措施。前不久,药监、工商、公安等多个部委还联合“会诊”网上非法售药。然而,整治行动如此频繁,网络售药为何还是乱象丛生?
无疑,与电子商务强劲的发展势头相比,监管的漏洞仍然很多。真正获得国家售药许可的网络药店数量目前不过129家,但网络上存在的药店,却已有上千家。而第三方医药电商平台,也是一种新型业态,以天猫医药馆、京东医药城为代表的探路者,一直面临“无证上岗”的尴尬,这也为监管埋下了多重隐患。
更何况,网络假药背后还写着一个巨大的“利”字。2013年上半年,仅由天猫医药馆引导成交的药品交易额就超过10亿元,“双11”当天更是突破8000万元。巨大的利润空间和诱人的商机,不断吸引更多商家涉足其中,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对网络销售模式,一些人有着发达的盈利嗅觉。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监管者慢半拍的行动。无论是资质认证还是后续监管,制度的更新和完善也有些踩不准点。专项整治的运动式治理思维,难以应对网络庞大的规模;新的《互联网药品销售管理办法》虽在加紧制定,但步伐也还可以更快一些。
更重要的是,市场没有真空。电商已经是未来销售发展趋势,如果正规商家不去占领,就会被违法违规者占据。虽然第三方电商平台网上药品零售试点已经开展,但仅选择一家知名度并不高的“95095医药平台”作为试点单位,显然难以满足整个网络售药的巨大胃口。正规厂商必须跟上电子商务的时代节拍,尽快“触网”,抢占电子商务的“蓝海”。
这也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一边扎紧篱笆,一边为运营成熟的电商平台松绑,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的自我管理功能。只有强化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尽快建立健全适合网络市场发展规律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才能应对好网络与现实问题交织下的这个治理新课题。(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