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前沿科技 » 正文

科学家通过基因组研究为控制猩红热疫情找到途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28  浏览次数:270
    今年猩红热疫情在香港呈现出异常高发趋势。6月25日,香港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发布对香港猩红热致病菌株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了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及多种抗生素的抗性基因。

  猩红热的病原体是化脓链球菌。该病菌可通过皮肤伤口或者唾液(空气飞沫)传播。通常春夏之交是猩红热的高发期,但从今年香港感染人数的增长趋势来看,高峰期可能会持续整个夏天。

  研究小组发布的结果表明,本次香港猩红热致病菌株属于链球菌M12血清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此次香港流行的菌株与该血清型的其他菌株相比,获得了一个编码超抗原的毒力基因,该基因以前只在引起重症感染和高致死率的M3型化脓链球菌中发现过。研究人员推断该基因可能是通过噬菌体被转移到香港爆发菌株中(类似此次德国暴发的大肠杆菌获得强毒性的机制)。超抗原可以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激活大量T细胞(免疫细胞)并产生应对机制,可能引起机体发热、休克甚至死亡。因此,该血清型菌株获得外源毒力因子可能是这次猩红热广泛流行,且出现重症及死亡患者的原因之一。

  研究人员调查还发现,该菌株携带了一些抗药性基因,其中包括对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喹若酮类抗生素的抗性基因。这些抗药性基因的存在可能会对抗生素治疗造成一定困难。

  该研究小组还将继续对该病菌的遗传图谱进行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的研究,找出此次病情的暴发原因和病菌的进化变异机制。华大基因已公布了该菌株最新的基因组图谱并将继续更新图谱信息。

(科技日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