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前沿科技 » 正文

我国首创3D打印技术 心脏起搏器等或可在体内“塑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25  浏览次数:58
    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首创医疗电子生物体内3D打印成型技术,有望通过微创手段,将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医疗器械在体内“塑形”,使患者免受外科手术之苦。相关研究文章近日在《自然》出版集团系列期刊《科学报告》上发表。

  脑起搏器、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等常用植入式医疗器械,为保障脑卒中、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患者的生理功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但此类设备植入时,患者要接受开颅、开胸手术,创口过大,易引起手术并发症及感染风险,同时医疗费用也较高。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刘静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首创的此项技术,可通过微创方式,直接在生物体内目标组织处喷墨注射形成医疗电子器件。

  据介绍,该方法首先将生物相容的封装材料注射于体内,固化形成特定结构,在此区域内进一步将导电性金属墨水、绝缘型墨水(包括配套的微米级或纳米级器件等),顺次注射后形成目标电子装置,通过控制微注射器的进针方向、注射部位、注射量、针头移位及速度,在目标组织处按预定形状及功能构建出最终器械。

  该研究团队1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进室温液态金属这一崭新功能材料在电子信息、能源和医疗健康技术等领域的应用。此次医疗电子生物体内3D打印成型技术所形成的柔性器件具有较高的顺应性、适形性,避免了传统的刚性设备植入体内后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且成本较低。

  “这一技术刷新了人们对体内电子应用以及常规3D打印技术的认识,我们已经在离体的生物组织样品和小鼠、青蛙等动物上做过实验,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刘静同时表示,这一技术要真正应用到临床医疗中,还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健康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