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11月26日,纽约东区联邦地区法院做出终审裁决,判定被告中国华北制药(4.99,-0.06,-1.19%)集团(简称:华北制药)下属河北维尔康制药(33.120,1.20,3.76%)有限公司(下称:维尔康制药)在美国维C反垄断案中败诉,赔偿原告Ranis公司1.53亿美元(约合9.34亿元人民币)。
12月3日一早,受该事件影响,华北制药紧急临时停牌并发布公告:“此次裁决并非终审,维尔康公司已经决定向美国联邦第二巡回法院提起上诉。”12月3日,华北制药证券部相关人士也向记者证实该事件。
虽然该案件经过了八年的诉讼,但华北制药相关人士表示,该事件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不过业内人士分析称,该案将直接影响华北制药国际维C市场的销量趋势。
9.34亿元,52倍利润
备受关注的华药集团维C国际诉讼案再次败诉。据了解,该裁决是继今年3月15日一审之后的二审判决,该判决维持了原判结果。
公开资料显示,华北制药是国内最大的化学制药企业之一,旗下子公司维尔康在维C市场的国际占有率高达20%,居国内四强、世界五强之列。而维尔康是华北制药全资独立子公司,1994年正式投产,是华北制药维生素产业化基地。
12月3日,华北制药相关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此次美国方面的判决并非“终审败诉”,维尔康已经决定向美国联邦第二巡回法院提起上诉,目前维尔康的生产、经营正常。
其实,华北制药集团旗下维尔康制药并不是唯一因涉嫌垄断被送上维C国际诉讼案的被告者。
相关资料显示,该案早在2005年,包括维尔康在内的4家中国最大的维C生产企业先后收到了美国纽约东区联邦地区法院传票,被诉操纵推高维C市场价格。与当时中国多行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频频被诉反倾销不同,四家维C企业因“高价”成为我国企业遭遇的第一例国际反垄断诉讼案。
今年3月,同样作为被告的石家庄制药集团维生药业、江苏江山制药及东北制药(6.33,-0.10,-1.56%)三家公司已经选择和解,向原告支付了约3400万美元的和解赔偿金。
这也是维尔康制药需要承担如此高额赔偿的主要原因。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由于华北制药拒绝接受和解,因此赔偿费用较其他三家公司高出不少,约是上市公司2012年全年利润的52倍。
2012年公司净利润为1779.72万元,同比大幅下跌87.15%。以此计算,维尔康及华药集团支付金额接近上市公司2012年全年净利润的52倍。
在业内人士看来,华北制药之所以选择继续上诉,也是因为其体制机制的复杂决策考虑,并不是真的认为能够胜出。“维C行业已经连续多年产能过剩,各家都在成本线下生存,拖得越久越不利。”
盛宴远去
随着美国维C国际诉讼案的开庭,昔日维C高利润的光环也逐渐退去,多家原料药生产企业近些年常常出现倒挂现象。
北大医药(13.18,-0.11,-0.83%)纵横高级合伙人史立臣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从近些年原料药的利润与2008年相比,真是天差地别,高毛利时代已经远去,多数厂家基本上都处于赔钱状态。
了解,在2008年,原料药曾以每年25%的速度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维生素、解热镇痛类原料药等一批产品甚至成为中国药品走出去的代名词,曾经的高价行情也为企业带来了高额的利润。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7月,VC原料药价格最高达到140元/千克,其产品利润高达300%。
在高额利润诱惑下,大量社会资本涌入,盛宴时代很快远去。
史立臣对记者介绍说,此后4年来价格一路下滑,至2012年二季度,出口价格不到30元/千克,行业面临着过度竞争的困局。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人士对记者诉苦说,现在原料药企业竞争很激烈,利润只相当于前几年的5%。记者走访发现,目前饲料级维生素C的出厂价在每公斤20元左右,食品级VC的价格仅为每公斤23元,低于不少企业的成本线。
据了解,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维C生产国,保守估计,目前我国年产能20万吨,而全球需求量仅为12万吨,产能过剩超出60%。
今年3月,受美国维C国际诉讼案一审的结果影响,各生产企业都开始考虑转型,基本上都在半开工或部分停工状态,产业发展极度失衡。
“美国市场一年维C的销售量为12万吨,华北制药约占2万余吨。若他们退出美国市场,维C价格一定上涨,这对其他企业肯定是有利的。”某药企的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
不过,华北制药相关负责人曾对记者表示,当前,公司正处于产业转型期,维生素C业务比重在华北制药营收中的占比将越来越小。因此,无论此次维生素C反垄断案件最终结果如何,对公司的影响都极为有限。
有数据显示,美国维C市场一年的市场份额约为1亿美元,华北制药所占市场份额约为1/5,为此支付1.53亿美元的赔偿没有可操作性。
有接近华药的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若最终败诉,华药可能会选择彻底退出美国市场。由于维尔康公司在美国没有可被强制执行的资产,因此罚金也就无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