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9月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下称“《公告》”)中明确提出“不得生产、经营和进口贴牌保健食品”后,作为国务院确立的健康服务业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国内保健品行业,其每年约2800亿元的巨大市场或将引来一轮重大产能洗牌。
贴牌乱象迎来严政
根据《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2015年我国保健食品行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然而,越铺越大的行业“蛋糕”却未能杜绝次生的产业链乱象。
“国家至今只批准了一千多个"蓝帽子",但真正在市场上流通销售的"蓝帽子"早已超过几万个,贴牌导致的混乱程度可见一斑。”谈及贴牌生产整治的必要性时,广东省营养健康协会秘书长张咏向21世纪经济报道如此表示。
如今各地泛滥的“蓝帽子”,实际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审核与备案后批准颁发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然而,根据行业内不完全统计,目前本土保健品市场上约30%-40%均是贴牌产品,这类贴牌模式即是拥有蓝帽子认证的大型企业将部分产能外包交付给中小型企业代工。
毒胶囊事件、胶原蛋白疑云、螺旋藻风波……种种围绕保健品质量安全的产品风波早已被提高为公众事件,保健品企业与监管部门的压力也被前所未有的放大。
由于不少贴牌代工企业质量安全管控参差不齐,各类保健品质量事故与信任危机屡有发生,消费者在最终流通市场上买到的蓝帽子产品很可能只是由不知名企业代工而来的。经过业内多年的呼吁,此轮严打新政终于在今年下半年对外征求意见,落地实施大限不断逼近。
张咏指出,虽然《公告》在10月15日才结束公开征求意见,目前正在讨论,但新规有可能在2014年1月1月就正式实施,如此迅疾的政策变化对保健食品企业原来的生存模式提出了挑战。“新规出台可能影响约千亿元市场。多数企业对《公告》内容当然会感到压力很大。”
“大玩家”的游戏
取消贴牌生产的风向转变之下,以广东省为主的各大保健品巨头纷纷闻风而动。
11月29日,海王生物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杭州海王拟在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国医药城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苏海王,并建设保健品生产基地,以满足公司在保健品领域的发展需要。
无独有偶,绿瘦宣布在湖北投建的保健食品生产基地也将承担公司相当部分的产能压力。广东绿瘦健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杨东山向记者表示,湖北生产基地建成后,第一年的期望产能将在5亿-6亿元,除了将部分核心产品放到新工厂生产外,如日本益生菌等海外产品也将进一步加大引入。
就在近日,汤臣倍健方才联合了其全球供应商法国罗赛洛、德国巴斯夫、荷兰帝斯曼等公司,高调宣布建立诚信的行业规范,维护上游产业链原料安全。
作为全国保健品行业的重镇,广东省保健品占全国超过六成的份额。而新政催动之下,动辄数亿元的产能扩建项目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像,大企业的高门槛游戏,而对于中小型作坊式保健品公司的吸并淘汰也被“大玩家们”提上了议事日程。
“取消贴牌生产,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内的保健品生产企业都该去扩大产能,毕竟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这个资源和实力去自主生产的。”张咏指出,“保健品行业"产供销"三大环节中生产最为简单,一个月生产的量通常都够企业销售一年了,需要谨防转变过大而走到产能过剩的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