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上半年的产销情况,医药进出口总体保持平稳。受限抗令及有关因素的影响,面临的形势也需要多维度考量。原料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步履维艰,主要反映在产能过剩、制造成本上涨较快、人民币汇率制约、国际监管日趋严厉等方面。从各方面看,转型升级正当时。”11月14日,在苏州举行的第71届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交易会上,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沈贤姬发布了上半年我国医药进出口数据并如是指出。
目前,全球整体经济形势低迷不振、国内医药原料药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产能饱和的同时新增产能的释放等因素影响我国药品进出口。今年以来,我国药品类产品出口增速放缓,特别是化学品中间体类出口额增速有所放缓,接近5年历史最低点。
增速:进口>出口
沈贤姬表示,上半年化学原料药大宗产品出口形势并不乐观,化学药出口低迷顺差收窄,西药类产品出口增长主要动力来自于数量的拉动,出口价格在成本上涨的情况下仍呈现下降趋势,出口企业利润下滑,说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出口数量的增长是以牺牲价格来换取的。
根据海关统计资料,2013年上半年化学药品重点追踪的96个化学原料药与制剂出口量同比增长6%,出口金额增长0.98%;重点跟踪的36个进口化学药品上半年实际进口34个,进口金额同比增长13.3%,与上年同期7.2%的增幅相比,增长了6.1个百分点。
“2012~2013年原料药出口进入第二个平台期,国际市场对低端基础原料药的需求空间趋于饱和,高价值原料药政策门槛提高。”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惠芳提供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出口总额相当于去年全年的76%,可以预测全年出口额增长在5%以下;进口原料药商品58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的86%,可预测全年将增加进口10%。
在具体重点品类的监测方面,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在69个化学原料药重点出口品种中,60.9%的品种出口量增加,在出口量增加的品种中,有1/3的品种平均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而出口量下降的品种中,80%的品种均价上涨。分大类看,呼吸系统、激素类、抗感染和抗感染中间体这四大类平均单价上涨,而制剂出口保持平稳。
其中,呼吸系统药物上半年出口量同比增长25.7%,出口平均价上涨12.6%;激素类药物上半年出口量同比增长5.6%,出口平均价上涨11%;抗感染类药物上半年出口量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出口平均价上涨3.7%;抗感染中间体上半年出口量同比增长10.5%,出口平均价上涨2.1%。
受“限抗令”的影响,今年第一季度抗感染类品种产量同比下降5.7%,二季度生产有所恢复,抗感染类药物上半年产量增长4.2%,供应出口量同比增长12.6%;解热镇痛类产量同比增长9%,出口下降6%;消化系统用药产量同比增长31.7%,出口量同比增长107.8%;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类药物产量增长19.8%,出口增长65.8%;维生素类及矿物质类药物产量下降6%,出口同比持平。
短期内难以消除
与会专家指出,进口额一反往常的弱势,增长明显高于出口。国内各项产业政策和医保政策、价格政策、招标规则对行业调整起到了促进作用,受此影响,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类产品发生了转型和变化,表现在品种的集中度、技术改进和细分产品优化等方面。
沈贤姬分析道,我国进出口总体低速增长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其中,出口面临的不利因素包括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国内出口成本持续上升、贸易摩擦频发且多样化等,而国内工业生产放缓、国际大宗产品价格明显下跌,前期人民币汇率快速上行也削弱了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上述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发展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下半年进出口仍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我国对外贸易需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功夫,力争稳住“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总体份额。
沈贤姬提出,化学制药工业应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企业需积极应对GMP认证,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关注成果的转化及转型升级中品种结构的调整,在避免同质化的同时也要防止高水平重复。
吴惠芳认为,目前,国内外医药产业面临用药安全与产业优化整合的阶段,原料药行业更是处于这个变化期的焦点前沿。技术和应用领域突破会成为引导市场方向的关键环节。(中国制药设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