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我有幸聆听了一场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许铭副会长关于"中印医药企业双赢格局的实现"的专题报告后有了不少感触。
古往今来,中国和印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同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印。无论在世界的政治还是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被期待的"发展中国家",是被看好的"金砖四国"之二,也是两个举足轻重的"医药大国"。而两个医药大国之间的竞争、合作也伴随着两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而越来越密不可分。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的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都已经在通过积极沟通的方式来共同探索有利于两国行业共同发展、合作双赢的道路,就像许会长说的:"中、印互为合作伙伴" 。
这几年来,关于中、印医药行业的比较屡被提及,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关于"龟兔赛跑"的故事。如果说把中、印之间在医药行业对比和竞争比做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印度无疑凭借着自身语言、法规的解读和理解等方面的优势占得了比赛的先机。 而作为慢行者的我们,虽然存在一些"先天不足",但并不代表我们就一定会输掉比赛。只要我们还拥有着强烈的"赢得比赛"的欲望;拥有正视我们不足、知耻而后勇以及不耻下问,向别人学习的勇气;拥有破釜沉舟的信念和魄力,那么我们还是保有赢取比赛的机会。当然,赢得比赛也需要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去扬长避短,运用我们的勤勉去补拙,踏踏实实地去做好每一个细节工作,规规矩矩按照法规法则去规范地生产每一个产品,用和乌龟一样坚定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赢得市场和商机。
中国人有句俗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知道中、印医药企业之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两国都主要以大宗原料药生产为主,偏重于仿制药的生产,同样中、印也都存在医药产业仍处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中小企业占比高等问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印度除了一些先天优势外,在从业人员水平、研发、质量控制、管理水平、营销能力、国际化能力、法规认证等方面都已领先了我们。如何赶超,如何使中国由医药大国真正转变成医药强国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和实践的。
从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来说,除了上述提到问题外,创新基础薄弱,研发投入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出口产品附加值低,通过国际法规认证产品数量少,缺少享有国际声誉的龙头企业等都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因此转型升级、开拓思路、突破创新、资本运作、国际化的市场营销都是我们提升自身竞争力所必须具备的。
转型升级已经由不少行业先行者在积极实践了。虽然原料药是我国医药产业的主要出口大类,但是近几年,外需疲软,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等不利因素,让不少企业的产业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脚步。这些行业先行者,不仅嗅到了市场的变化,他们也开拓企业的发展思路,不再简单地依赖"单只脚"走路,而是选择了"垂直一体化"的战略:以自身优势原料药做为基础,向更具有价值优势的制剂生产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虽然原料药的外需疲软,但是对于一些产生高端特色原料的企业而言,影响远远小于一些低端产品的企业。而从我国的原料药进口数据,我们也发现 一些"三资"企业乐于从国外进口高质量的原料药,这说明高端原料药市场等待我们去开发。此外,全球专利药到期的形式,也提供了我们去开发这些到期专利药的原料药的市场。
中国和印度同为以仿制药为主的国家。但不同的是印度仿中有创,而我们只是模仿,无任何研发、创新。从研发的投入来看,印度研发投入所占的比列是5%-10%,而中国则只有区区1%。在中国,研发的主体是科研院所,政策偏向于重大的新药项目,而在印度,发挥研发核心作用的是企业,政策上则通过税收减免等手段来鼓励企业参与研发创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了双方的差距,也给我们指引了追赶的方向。现代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创新才能让企业屹立不倒。
医药企业的并购已在业内屡见不鲜,但是在跨国的并购方面却远远落后了。成为有影响力的跨国药企应该成为我们药企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求我们拥有国际化的员工,国际化的战略,国际化的资产,也要学会从国际化的角度去理解国际化市场,去建立国际化的人脉关系。就像许会长举的印度的例子那样,希望不久的将来,在西方某个国家的行业聚会上,也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人,看到我们能真正地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去。
中、印的医药企业要实现双赢,我们首先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我们需要做的不应该是为了赢得市场而一味打价格战,我们不应该在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我们拥有的也不应该只是低廉的人力成本、环境成本。我们应该做的是放弃低价值高耗能的产品,我们应该做的事去开发生产属于我们自己的拳头高端的产品,我们应该拥有值得信赖的产品质量。我们应该拥有的新产品开发的优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医药强国的梦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