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本药物将统一定价的消息引起关注。据悉,发改委已选取50个品种做尝试,以此鼓励生产企业谋求更好的药品质量控制。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国医药工业的五大制剂之一,大输液产品有望成为首批统一定价的试点。
对此,中国化药协会输液专业委员会委员、双鹤药业总裁李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现得很淡定:“制定统一价,目的是封锁部分企业以低价冲击市场的局面,让更多优势企业去关注质量安全。当前输液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生产质量水平不够高,用价格杠杆来推进输液产品的质量提升是当前最需要的,这有利于输液产品价值的回归。”
事实上,记者在采访多家制药企业时了解到的情况大致相似,在这些呼声下,统一价格只是表象,深层次看,如何完善药品的定价机制,让其产品属性的价值得以体现才是业内深思的焦点。
价值回归路
实际上,目前,输液行业处境尴尬。近段时间,基药招标过程中的价格与质量之争备受关注,尤其是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很多输液产品的中标价比矿泉水低,但企业对此讳莫如深。
“有些输液虽处于亏本状态,但为了保住既有市场份额,不得不硬撑。”北京一家输液企业负责人在电话里一针见血地表露出行业心态。他告诉记者,“目前国产软袋输液企业80%~90%采用的是美国或德国的进口膜材,进口包材比国产的要贵很多,再加上原材料、劳动力和生产线投资等成本,输液产品的成本明显高于其在有些省的基药招标价,这显然是违背产品自身价值的。输液行业竞争充分,如果保住一定的市场份额,即便部分产品亏本,还可以通过其他高毛利的高端输液产品弥补,若失去阵地,这些根本无从谈起。”
就此,记者同时也电话咨询了科伦药业。据其董秘处黄女士分析,“输液统一定价,对行业来讲是一个中性的消息,因为统一定价后,输液产品在各地的招投标中就会走出‘唯低价者胜’的怪圈。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输液企业的综合实力是一次考验,部分高品质、善于创新、供货能力强、符合环保要求等综合竞争力强的企业将会推动整个输液行业的质量提升;另一方面,与残酷的低价竞争快速提升集中度相比,国家统一定价将会减缓输液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步伐。但综合而言,很多小型输液企业将会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
采访中,上述受访者对“大输液价格比矿泉水低”的现实很苦恼。李昕坦言,“未来3年内,新GMP实施将会导致行业供给减少,这要求企业在强调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要积极进行产品创新。以双鹤药业为例,迫于生存需要,其在研的新产品817软袋就是希冀通过创新来争取合理的定价,以体现输液的自身价值。国家分步骤对大输液进行统一定价,目的也正是如此。”
定价机制考
目前,国内大输液企业有350~360家,但上规模的只有20家左右,行业两极分化严重,新版GMP也更加强调生产过程的无菌、净化要求。更深层次来说,供大于需、价格竞争的现实很容易使部分企业低水平重复,无力投入研发和创新。“在国内输液逐年降价的同时,同是生产大输液的百特却在中国市场享受着单独定价。”一家药企人士表达出国内企业心里的不平衡,“目前我们的生产线、设备、包材等都是进口的,而外资产品也是在国内生产,这种迥异的价格形成机制难以适合现阶段行业发展的需要。”
记者了解到,迫于生存压力,不少输液企业纷纷向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挺进。上市不到两年的莱美药业,开发了肠外营养产品等大输液分领域的高端产品;丰原药业也在提高治疗类和营养类等两大高端输液产品的比例。“经过近几年的招投标,输液产品价格接近探底。我们也只能从提高药用塑料原辅料标准和软代包材的质量标准来开发新品,借以维持输液整体的价格体系。”上述黄女士也表示:“统一定价主要还是针对基药招投标中的输液产品,未来输液产品价格将会分期分批地走统一定价的路子。”
当然,输液只是基药中的一部分,新一轮统一定价的呼声实际上折射出整个基药体系的定价机制的现实困境。正如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宋大才前不久所言,对部分经过多次招标、价格稳定、供应充足的基本药物品种,实行国家统一价格,初衷就是要避免质量风险。分析人士指出,对基药产品实行统一定价,实际上是要求按成本定价,但由于药品市场价格严重扭曲,导致政府定价机制与价格水平的扭曲。“在此背景下,探索统一定价就需要建立新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既要考虑成本,也要考虑医药行业微观差异,形成综合的价格形成机制,并进一步加强招投标模式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国金证券医药分析师李敬雷最后分析说。(慧聪制药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