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是收获的季节,更是跨越的时节。11月5日在广州开幕、由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第25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因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药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出席并作主题报告,显得格外隆重。
在报告中,桑国卫总结了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设立以来所取得的成果,解读了“十二五”期间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总体部署,并介绍了国内外创新药物研发新趋势和新理念,对中国医药产业与创新的战略考虑作出了指示。
研发成果显著
桑国卫认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关于新药创制的战略构想,凝练了专项的总体目标,提出“十一五”意在“铺”、“十二五”重在“梳”、“十三五”力求“突”的战略发展思路;确立了“培育重大品种、满足重要需求、解决重点问题”的“三重”课题布局原则。
回顾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设立以来的成果,药品品种研发取得了积极的发展,共有45个品种共获得62个新药证书。其中,30个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占66.7%。国家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总投入65亿元,直接经济效益达到800多亿元,间接产出达到3000亿元。
桑国卫指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陆续被开发上市,如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盐酸埃克替尼、喹诺酮类抗菌新药盐酸安妥沙星、抗炎新药艾瑞昔布、抗脑缺血中药注射剂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应急研究开发的磷酸奥司他韦和帕拉米韦三水合物注射剂等。
延续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战略构想,“十二五”的总体指导思想是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加强集成,为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目标作出重要贡献。目前,国家已经下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有关具体指标。
桑国卫指出,希望通过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措施,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到2020年,使生物医药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6%左右。
为此,在“十二五”期间,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将围绕六大专题进行扶持,具体包括:一是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包括新药候选药物研究和新药IV期临床研究;二是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包括大品种药物技术升级和专利到期药物大品种技术再创新;三是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特别是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四是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五是新药研究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六是国际合作项目。
借鉴先进经验
桑国卫在报告中指出,目前被国际普遍接受的一种研发模式是CETS,即公开、协作和合作的创新药物研发模式。
报告认为,目前大型跨国药企研发重心已经在逐步调整,形成了化学药和生物药两者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同时,以全球驱动战略与生物制药为发展模式,启动了新的专利战略及亚洲新兴市场战略;发力生物标志物和诊断技术市场,推动药物和诊断的研发,以及开发能够预测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诊断新技术等。
与此同时,全球新药研发面临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均衡的巨大挑战,医药企业需要一个完善的框架以提高研发的产出率。
考虑到我国药物创新正处于仿创结合的阶段,谈到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时,桑国卫认为,中国医药产业与创新的战略需要作重新的考量,急需建立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推动机制,包括政府通过科研资助和市场化运作的早期风险投资基金的双重模式,继续加大对早期研发创新的投入,兼顾政府导向和市场机制;打造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价值链,联系上下游产业投资团队,建立由天使/政府早期投资及科研资助、创新药物风险投资基金、后期私募基金及产业巨头互相支持的投资链,实现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和产业化发展;首先致力于实现创新价值的阶段性体现,在药物研发的前期重要环节实现公司增值及早期投资退出,打造成商业模式案例,从而营造早期创新项目的投资氛围。
桑国卫还指出,民族大型医药企业需要明确的战略定位,一是从医药企业向以医药为主的健康企业转变;二是从普药为主的企业向以仿制药和创新为主的创新型企业转变;三是从区域性企业向跨国企业转变;四是从传统国有企业向市场化现代企业转变。
桑国卫建议,企业通过强强联合、产业互补、产品互补和市场互补的原则,遴选优势领域,明确主攻方向:具体要遴选优势领域、确定主攻病种,培育主导品种、发展重点品种,淘汰劣势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并购力度,做大企业规模。到2020年,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医药科技强国、产业大国,综合创新能力达到世界前5位,医药产业进入前3位的战略目标,以满足保障我国人民健康、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