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成都中药材价格指数”显示,今年以来,国内中药材价格保持上升趋势,预计未来仍有上涨空间。而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枯竭是本轮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的推手。
众所周知,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而中药材是支撑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稳健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近几年中药材涨价似乎成了刹不住的车,今年3月开始更迎来了第四次涨价高峰,本来为中国人喜爱的价廉物美的中草药让老百姓敬而远之,中药材生产企业也是苦不堪言。业内人士忧心如焚:如此价格上涨,中医药事业有被“架空”的可能!
A:症候ZhengHou
药材涨价 中药企业如坐针毡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随着各项成本的上升,中药企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难题正在凸显。若药企自建的种植基地不能尽快弥补缺口,行业将遭遇生存危机。
负面因素逐步叠加
在四川成都从事川贝母收购和经销的曹先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现在药材资源量日渐减少,人工费也越来越高,虽然他们也发展了种植基地,但远不能满足需求。
野生川贝母的挖掘地主要集中在四川甘孜州、阿坝州、西藏拉曲、青海玉树等地,但目前也已在西藏拉萨等地区进行挖掘。资源量的缩减及人工成本的上升,导致川贝母等中药材价格的持续上涨,松贝的价格由原来约每公斤1000元,上涨到现在3000元左右,炉贝今年的价格由原来每公斤400多元上涨到现在900多元。
黑龙江大庆市板蓝根种植基地的王先生表示,今年来板蓝根的批发价从最低每公斤3.8元左右涨到了现在9元多。据介绍,这里的板蓝根产量占到全国市场一半以上。
参与制定“价格指数”的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李敏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中药资源枯竭等因素合力促成了中药材价格的持续上涨。李敏表示,人工和原材料成本的攀升,使野生药材和人工种植药材的生产成本都大幅上升。此外,中药材资源有限,但社会对中药产品的需求却持续扩大。伴随中药产品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实现,社会对中药产品的需求继续放量,推动中药材价格的持续上涨。
行业发展受限
由于药材价格上涨,部分经销商开始囤积货源。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安徽亳州一家大型药品购销店得知,该店可以为囤货的客户提供库房,该店负责人称,“全国各地在我这里压货的人很多,外地人有的为了投资不愿意拉走,就在这里保存。”其中当地产的“大众货”占据多数。记者了解到,这些“大众货”主要包括白芍、白术等需求量大的品种。
李敏指出,我国已出台了GAP认证等一些措施规范中药业可持续发展,并倡导人工种植。但中药种植不同于农业种植,存在较多不规范现象,使得中药材重金属、农药残留含量等超标。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用作保健的医食两用的中药材资源将更容易枯竭。
山西襄汾中药材购销种植协会的石先生称,目前粉丹皮药材已经挖绝了,产业链开始出现断裂。广西一药材购销部负责人则告诉记者,玄参价格因为产地太少而不断上涨。对此,李敏认为,我国未来应加大对中药业的支持力度,中药企业发展种植基地应该得到支持。贵州百灵董秘称,公司目前建有自己的种植基地,但仍有部分药品需要采购。
一家券商的医药行业研究员告诉记者,最近调研发现部分中药企业的成本不断高企,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中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难题已经凸显。
B:把脉BaMai
中药材上涨事出有因
生产周期普遍较长、旱情和人为导致中药材减产是祸首
中药涨价在笔者看来四大因素,一是社会因素,随着近年来社会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提高,导致中药材的需求量上升;二是环境因素,近年来自然灾害增加,洪涝、地震、干旱等都造成中药材减产;三是热钱涌入,很多资本从房地产、股票等市场撤出,瞄准了中药材这个新的投资途径;四是人为因素,中草药种植成本增加了,但是疯涨的价格却没有转化为药农的收益,而是越来越多人涌入经销链条,多重代理层层加价。
业内人士认为,中药材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中药材生产周期普遍较长、旱情和人为导致减产及囤货炒作。通胀下中药材涨价还会维持一段时间,但品种之间会发生分化,一些一年生的中药材品种可能会因扩产及供需关系改变而价格下降,一些品种会持续高位。预计三七、板蓝根、当归、党参、黄芪、黄芩、虫草价格年内将维持高位;丹参、太子参、红花、野菊花、茯苓有望随年内产新季到来价格有所回调。
2009年以来中药材一直在持续上涨,进入2011年3月,中药材涨价进入第四轮高峰,情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如再涨下去,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本月17种主要中药材及白糖的价格,11种同比上升,5种同比下降,2种同比持平。川芎、丹参、当归、党参、红参、黄芪、太子参、冬虫夏草、茯苓、白糖价格本月同比上升;三七、板蓝根、红花、金银花、野菊花价格同比有所下降;两面针和石斛价格同比持平。
c:观点GuanDian
关彦斌:企业被逼向死胡同?
葵花药业董事长关彦斌认为: 中药材价格翻番增长,但国家中药价格国家不断的限价,不断通过招标降价,这种局面下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是降低药品投料标准,降低药品质量标准;要么就是主动放弃、退出。而且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将会愈演愈烈。为什么呢?因为中药材的种植是市场经济,那么粮食作物现在政策优惠,政府给补贴,价格也比较合理了。很多过去种药材的,现在改成种粮食了,所以中药材越来越紧缺,野生资源越来越少,我们现行的药品价格政策又是这个模样,岂不是把中药事业逼向死胡同?
关彦斌认为应该提高药品检验标准,增加检验项目,能定量检验的全都定量检验,然后放开价格,实行优质优价。这样才能促进祖国传统的中医药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D:反应FanYing
患者医院供货商齐诉“苦”
南京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中药材涨价原因复杂,需求量增大、气候异常、管理趋严、游资炒作等原因均起了一定作用,涨价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专家认为,今年下半年甚至还会迎来又一波大涨。
最高两年涨了十几倍
南京市民李小姐常吃中药调理身体,这两年她有一个明显感受:中药价格涨得太厉害了。她说,两三年前吃一个星期的药,一般只要七八十块钱。现在即便是很普通的感冒调理,也常常要花到两三百块钱。
“中药涨价,是因为中药材涨得太厉害。”市中医院药剂科主任雷茂华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多种常用中药材价格暴涨,比如治感冒常用的连翘,一年多来价格翻了一番;三七以前每公斤四五百元,今年涨到1000多元;川贝由每公斤1000元涨到2000多元,也翻了一倍。“涨幅最大的是太子参,两年前一公斤只要七八十元,现在药材公司最新报价已经达到900元,翻了十几倍。”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主任陈磊垚说,涨幅大的中药材有两类,一类是保健常用药,如金银花、三七、太子参;另一种是只能野生、不可种植的品种,如虫草等。“可以说100%的中药材都涨价了,翻了一番的很多,平均涨幅也有20%。”雷茂华说。
价格倒挂后患无穷
中药材涨价,市民看病花钱多了,医院、药材供应商和制药企业也苦不堪言。
“医院购进中药材是市场价,销售饮片、制剂却是政府核定价,常常出现"倒挂"。”南京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虞鹤鸣说。
据介绍,中药由物价部门根据医院进货价,加成一定比例利润后核定价格。陈磊垚说:“物价部门批准涨价申请,常常滞后半年到一年。”雷茂华举例说,在太子参售价100多元一公斤的时候,医院就递交涨价申请,等批下来时,价格已涨到400多元。
目前,南京市中医院销售饮片800多种,其中川贝、巴戟天、紫河东、水蛭、太子参、党参等常用中药均出现了进货价高于销售价的“倒挂”现象。价格“倒挂”,供应商也不好受。因为供货价格也受调控,有供货商去年仅太子参这一个品种,就亏损几百万元。“这导致的结果是,供应商实行限量供货,我们每天要50公斤,他们只给20公斤。”雷茂华说。
E:延伸YanShen
广西打造民族中医药千亿元产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甘霖5月23日表示,作为中国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大省和中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广西将积极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千亿元产业发展,重点从中药民族药制造业、中药材种植业、医药物流业等五个领域发展,力争2020年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甘霖是在当天广西玉林市举行的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千亿元产业战略研讨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他说,未来5至10年,广西将围绕医药制造工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实施“国家基本药物与重点疾病原料药广西基地建设工程”,重点从五大重点领域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即中药民族药制造业、中药材种植业、医药物流业、养生长寿健康业、诊疗保健设备制造业。
广西提出,大力建设名医名科名药名店名厂,实施“中医药民族医药品牌工程”,塑造国医大师班文秀、知名专家刘力红等为代表的一批名医;重点培育脾胃病、壮医科等一批名科,建设中医药和壮瑶医药特色鲜明的自治区级壮瑶医医院等若干个名院。重点培养湿毒清、三金片、血栓通等一批名药,打造年产值数十亿、百亿的梧州中恒、桂林三金、南方药都等领军企业,创康全药店等一批名店。
于1959年建立的广西药用植物园,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药物资源保存基地,享有“亚洲第一药园”盛誉。广西将大力实施广西药用植物园改造升级工程,力争在资源保存、展示、研究开发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另外,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支持广西中医学院建设成为中医药壮瑶医药特色鲜明的广西中医药大学。
据悉,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311”发展新格局,即形成特色优势突出、在全国及东盟有影响力的临床医疗、学科科研、人才培养三大体系,一个世界级药用植物园和一个千亿元产业。到2020年,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进入西部强省(区)行列,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成为全国中医药民族医药面向东盟对外合作交流的新高地。
F:评说PingShuo
中药材涨价 带来的警示
中医药本身的文化特色、哲学特色,和其与科学规范不完全相合的特点,已经不仅仅是中药自身的学术问题,而是涉及到中医药在经济社会中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从这个角度上看,这次中药材涨价,倒是给中药研究的规范化和中药种植乃至生产的规范化一个紧急提示。
眼下,中药材进入近十年来最猛的第四轮涨价潮,根据中国中药协会的监测数据,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平均涨幅为109%,涨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以常用的太子参为例,一公斤的价格已经从50元到500元,其间只花了一年时间,很多为治疗小儿发热之用的寻常药材,也陡然成了“贵族”……之所以如此,有人分析说是因为气候、游资、中间环节等因素,归根结底还是我国的中药材缺乏规范化,无论从定价还是种植,都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这就给中药材的价格失控提供了机会。
虽然身为“国粹”,“伟大的宝库”,但目前中药材主要依靠药农的自由种植和供给,而很多药物就集中几个地方,只要有游资进入,很容易就参与了控制,而中药材又不像蔬菜,相关部门缺乏直接的强制管理,这就给了中药涨价很好的机会,而中药材的涨价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医药的发展。
在中药材涨价的同时,被国家明令规定价格的中成药,却因为不能自行调价而面临原料的问题,很多常用中成药缺货乃至断货,病人面临无药可吃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很正常,因为如果保证了规定价格,中成药的生产厂商只能寻找价格便宜的药材,商家不可能长期为此赔本,而中药材的质量有严格的讲究,产地、种植条件、药材的品种等都会直接影响药材的疗效,确实是“一分钱一分货”的,因此,一味地为了保证规定价格而寻找便宜原材料,会逼迫厂家以次充好,乃至直接导致中医药的疗效,如此这般,现在在价格上“药你命”的中药材,就会要了中医药的未来生命。
除了种植规范化的缺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肖培根介绍,中药材价格难题还在于价格的指导价难以定下,定价就需要有质量标准,但是中药目前就缺这个,而这也是中医药在走向世界,走向规范化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由此看来,中医药本身的文化特色、哲学特色,和其与科学规范不完全相合的特点,已经不仅仅是中药自身的学术问题,而是涉及到中医药在经济社会中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从这个角度上看,这次中药材涨价,倒是给中药研究的规范化和中药种植乃至生产的规范化一个紧急提示。(四川新闻网-厂长经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