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杭州)中医药多学科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近日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德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余名专家和代表就“如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推进中医药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开展中医药多学科研究可以让老百姓更好理解中医
当今科技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学科不断分化、专业不断细化基础上的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高度整合化、跨学科化。中医药也需要汲取生物学、数学、哲学、环境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开展中医药多学科研究,这是必然趋势,像DNA双螺旋结构,就是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交叉渗透、相互借鉴产生的科学成果,这是多学科的体现。”大会执行主席、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范永升说,中医历史上也正如此。
比如,中医著作《内经》就是医学、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化学等学科的综合;而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其炮灸方法、炼丹技术也运用了化学工艺技术,以此来提高中药制作的理论和水平。此外,该校李大鹏院士研制的“康莱特注射剂”,也是利用医学、药学、化学、物理学科交叉获得的科研成果。
“比如经络究竟是什么,它既不是神经也不是血管,是否与生物信息流有关?就好比有线电话与无线通讯的关系一样,人体中除了肉眼可见的神经和血管,是否还存在看不见的生物信息流?因而通过多学科研究必然使得老百姓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并接受中医。”范校长认为,开展中医药多学科研究也能促进中医理论现代化、科学化,有利于中医药进一步推广。
运用数学原理、模型等来阐释中医药的基础理论
据介绍,此次是全国首次以“中医药多学科研究”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现场来了不少国外的专家学者。那么,就目前而言,得到西方国家普遍认可的中医领域是哪些?
范校长介绍说,目前,中医领域在西方国家最普及的是针灸,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43种疾病可以通过针灸推拿治疗;中药方面,欧美国家也常使用,民间中医诊所比较多。未来,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发展,还需要做好几件事,比如中药标准化,如重金属含量等的规范;中医的理论和中药的搭配使用需要发展,以提高治疗慢性疑难杂症的效果,进一步推广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应用。
此外,本次会议还编印了论文集,收录了与会议相关的特邀报告、专题演讲及部分论文和摘要50余篇。其中论文大多是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的中医药现代研究,论文中有的运用数学原理、模型等来阐释中医药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基础理论;有的借助计算机、基因表达等现代科学技术,建构中医药研究的新模型、新方法;还有的专家围绕网络药理学、光子中医学、肿瘤针灸学等新兴交叉学科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