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药研发 » 正文

中药的国际化道路并不平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25  浏览次数:77
   生意社7月23日讯 

  中药国际贸易可分为四种形态:中药材、中药饮片与配方颗粒、植物提取物,以及中成药。由于中成药的组分、生产制造和临床应用最能体现和反映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药文化,且中成药一般需要在中医临床指导下来使用,因此中成药的贸易规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医国际发展的规模,中成药的出口情况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风向标。

  但是,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却并非如此顺利,反倒是近来,随着疾病谱与医疗模式的改变、"回归自然"和"绿色"消费的兴起,传统天然药物和植物药的地位日益得以提高,国外医药学者与制造商纷纷致力于从传统中药中寻找新药线索,并在国际市场上与中国中药企业"分庭抗礼"。

  有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国外申请的中药专利有3000多项,而外国企业在中国申请的中药专利都高达1万多项。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企业由于担心推高中药的研发成本,无法对每种药进行大量的临床药理试验,无奈加大了申请专利的难度,而且不少中药存在保密的秘方,尽管疗效显著,但药理却难以验证。

  “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就要遵循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在国外,药品要标明定量和定性的研究结果以及详细的说明,包括成分组成、作用机理等等,而且国外对药品重金属、农药残留、野生动物成分监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德国一家中药企业生产的艾者思排毒制剂,量化标准就极其严格,每5克药品中必含有15毫克的番泻果苷,剂量精确没有丝毫偏差。在国外,从药材选种、育苗开始,到药理研究及临床功效,国外中药企业都有数据指标。而中国企业在中药制剂加工过程中,还要靠‘手工’确定各类药材含量,‘中’药失去市场的原因自然不言而喻。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