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为了解和掌握药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价格及有关情况,及时制定调整药品价格,将对60家国产药企业和进口药品代理企业开展成本价格调查。业内人士称,此次调查或为未来的药价改革铺路。
60家药企将受调查
这一次发改委的药品成本调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对部分企业2012年度政府定价药品出厂(口岸)价格以及生产企业财务经营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受调查的国产药企和进口药品代理企业共33家。另一部分则是成本专项调查,调查企业2010年至2012年度连续三年全部药品生产、销售、成本费用及价格等有关情况,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7家药企在受调查之列。
据了解,国产药企业需要准备全部政府定价品种资料,进口药品代理企业需要准备全部代理填报口岸价格的政府定价品种资料,而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组成调查组将在7-10月间到有关受调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
详细调查账簿票据
据了解,和以往的药品调查摸底不同,这一次调查摸底更为细致。之前价格摸底主要是靠企业自己申报,这次则将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而且调研的对象不仅仅是辅料进价和药品出厂价等内容,包括财务制度、财务报表、账簿资料以及与调查有关的各种凭证、票据、合同等内容也在调查之列。
另外,国家发改委前几轮降价的基本上都是本土生产的药品为主,导致很多的本地限价药从医院、药店消失,而此前外资药企主导的高价药影响不大。但此次被要求参与药品成本专项调查的跨国药企数量则接近一半。
查清药品成本必须挤干水分
业内人士表示,要根据药品企业的财务报表等内容查出药品真正成本,挤干虚增成分是关键。
业内人士分析称,在药品出厂后,冗长流通环节的加价和招标采购环节的压价并行存在,发改委曾一度尝试在调研药品实际出厂价格的基础上给予一定合理的利润空间,以确定最高“天花板”限价,但发改委人士也曾多次公开表示,这一配套改革的真正见效必须在医药卫生体制的整体改革推进下落实,“如果以药养医的体制不变,将也只是局部的微调,恐怕收效甚微。”
早在2007年2月份,发改委就颁布了《医药价格工作守则(暂行)》,首次提出“制定药品价格必须经过成本价格调查”;2011年11月22日,在舆论对于高药价的质疑声中,发改委进一步公布《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试行)》。但问题在于,成本调查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公式最能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厂价和实际成本之间究竟怎么计算,又怎么能拿到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数据,这些都还在探索中。
所以很多专家认为,发改委的此次调查的目的不一定直指降药价,而是在为未来的药价改革铺路。未来的改革必须清楚出厂价和进医院的价格,这样才能搞清楚医保应该合理支付多少。(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