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主动谋求突变 蔚蓝生物探寻酶制剂企业转型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01  浏览次数:109

    国内酶制剂企业大多尚处于低端竞争层面,并受到国际垄断企业的挤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年轻的蔚蓝生物成为乱世突围的典型案例。

    我国酶制剂行业正处在一个持续升温的“乱世”。

    从2005年的48万(标)吨到2010年的77.5万(标)吨,5年间国内酶制剂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0.1%。

    而尴尬的是,与占据垄断地位的酶制剂跨国企业相比,国内大多数酶制剂企业还处于低端竞争的层面。酶制剂行业生产规模小、技术开发力量薄弱、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尤为突出。

    如何在乱世中突围?蔚蓝生物的发展样本或可供借鉴。

    差距悬殊

    利用生物技术产出的各类酶制剂,应用于纺织、食品、生物质能源等各个方面。

    酶制剂应用于传统工业,能显著降低能耗、水耗和环境污染,提供更为清洁的生产技术,加速传统产业升级,同时也是第二代生物能源和平台化合物的关键技术。

    国务院出台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中强调,要围绕传统工业过程的转型升级,加强生物催化剂、工业酶制剂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遗憾的是,在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中国企业只占到很少的份额。”蔚蓝生物总裁陈刚说,“仅诺维信一家公司就占到全球工业酶制剂47%的市场份额。”

    据陈刚介绍,国际先进的酶制剂企业研发系统健全,资源高度集中;大量研发投入到新基因的发现上;表达体系健全、先进;工厂设计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生产工艺先进,且重视应用研发和市场服务。

    而我国酶制剂企业则面临诸多难题:研发分散,各自为战;表达体系刚起步;设计水平差距大、人工为主;研发设备落后、体系初建;缺乏应用研发,销售依靠价格战。

    从研发投入上来说,诺维信每年的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14%,拥有接近8000项专利,并且构建了完整的基础研发体系和应用研发体系。

    陈刚表示,酶制剂行业有两大关键技术,一是新基因的研究,二是高效表达体系。

    对于前者,目前,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业微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已经完成测定,很多重要的功能基因已申请专利;对于后者,中国和国外的差距非常巨大,这些高表达体系的原创性工作均为国外科学家完成,我国还处于苦苦追赶的阶段。

    转型在即

    在这种局面下,国内酶制剂企业面临转型。

    “中国的酶制剂企业和很多行业类似,我们过去的生存是靠低端制造、规模扩张和营销制胜。”陈刚说,“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下,把握外部机会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要素,而在如今低增长的经济环境下,企业成功更多依赖自身核心能力的发展。”

    看清楚了眼前形势,蔚蓝生物开始主动谋求突变。

    首先是向高科技企业转型,研发逐渐成为支撑蔚蓝生物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力。

    分析蔚蓝生物2012年的财务数据不难看出,其收入增长的近50%来自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部门逐步成为公司发展的驱动力。基于此,我们将坚持激进的投入,开放合作,构建完善的系统,加大对表达体系研究的投入。”陈刚表示。

    目前,蔚蓝生物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并基于公司的现状构建了相对合理的专业化技术体系:一是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代谢工程实验室等在内的生物技术中心;二是包括食品酶技术部、微生态技术部等在内的应用技术中心。

    该公司正在尝试的第二大变革是向国际化转型。陈刚认为,向国际化转型,不仅仅是怎么开发海外市场,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获取全球资源的能力,包括技术、人才、信息等,并融入到全球生物产业价值链之中。

    酶制剂行业传统的OEM(代工生产)模式使本土企业产品位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市场受制于人。因此蔚蓝生物正在寻求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和CRO(研发外包服务商)转型,并争取在5年后使CRO业务量占到总业务量的20%。

    此外,蔚蓝生物还寻求向信息化转型,已建立EAS信息化管理平台、移动应用平台、IPD研发管理平台和企业微博平台,从而给企业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特色管理

    对于管理,特别是研发管理,陈刚也曾有过困惑:“研发管理对国内很多企业来说还是新事物,面对这么多科学家,当时也感到无从下手。”

    经过近些年的摸索,蔚蓝生物如今已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

    在项目管理方面,该公司对立项的团队有两个硬性要求:一是项目组成必须是跨部门的结构;二是必须要有外部机构(比如科研单位)的支持,不能是企业内部封闭的自娱自乐。

    陈刚称,他们严格监督和评审项目的运行,把研发当做投资来对待,要求跨部门合作,明确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按照项目的关键评审点,在每个节点上进行评审,从而纠正、加强或是叫停。(慧聪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