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前沿科技 » 正文

不到一个月,这家药企两位高级副总裁辞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25  浏览次数:7
4月23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宣布公司高级副总裁李东久先生因到龄退休,于2025年4月23日辞去高级副总裁职务。
 
  2024年年报显示,李东久先生现任本公司高级副总裁、医药商业管理委员会主任。其于2009年12月至2018年1月曾历任公司副总裁、高级副总裁等职,并于2021年3月重新加入集团。李先生现任联交所上市公司国药控股非执行董事。头次加入本集团前,李先生曾任职于上证所上市公司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李先生曾任联交所上市公司国药控股副总裁、总法律顾问、深交所上市公司国药集团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报告期内,其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217.14万元。
 
  近一个月内,复星医药已有多位高级副总裁辞任。不久前的3月31日,复星医药对外宣布,包勤贵先生因个人原因向董事会请辞,从即日起不再担任公司高级副总裁一职。
 
  2024年年报显示,包勤贵先生现任本公司高级副总裁。包先生于2010年7月加入本集团,曾任控股子公司复星健康总裁助理、副总裁、执行总裁等职,亦于2020 年1月至2022年1月任本公司副总裁。报告期内,其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196.67万元。
 
  除了这两位高管以外,近一年多时间内,复星医药还有包括副总裁袁宁、张跃建、执行总裁李胜利等在内多名高管离职,可谓高层变动频繁,且离职原因多为“个人原因”。
 
  而在资本市场看来,复星医药这些高管频繁变动的背后,或跟公司近年来在医药大环境改变之下持续的战略调整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复星医药是一家全球化医药健康产业集团,近年来持续进行战略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聚焦核心业务。自2023 年起,复星医药强调 “瘦身” 与聚焦。2024 年以来,公司通过减持、出售持有的资产等回笼资金,推进非战略非核心资产的退出和整合。通过这些举措,公司集中资源聚焦创新药及高值器械等核心业务,以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和资产效能的提升。
 
  其一,推进国际化战略。复星医药在创新研发、许可合作、生产运营及商业化等多维度持续践行国际化战略。2024年,公司实现海外收入 112.97 亿元,占营收比重为 27.51%。公司持续拓展美国、欧盟等法规市场,制药业务方面,曲妥珠单抗注射液先后于美国、加拿大获批上市;斯鲁利单抗注射液于 2025 年 2 月于欧盟获批等。同时,复星医药还积极将国际技术和产品引入中国市场。此外,公司还持续锻造国际化 BD 能力,通过全球化双向许可合作,巩固在全球化能力方面的优势。
 
  同时,复星医药不断强化创新研发。公司以患者为中心、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的方式,持续丰富创新产品管线,提升 FIC与 BIC新药的研究与临床开发能力,加快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转化落地。其创新产品主要覆盖肿瘤(实体瘤、血液瘤)、自身免疫、中枢神经、慢病(肝病 / 代谢 / 肾病)等核心治疗领域。
 
  此外,复星医药还在通过持续加强预算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实现控开支、降成本,保障健康稳健的自由现金流。同时,公司不断推进精益运营,致力于提升运营效率和资产效率。
 
  业绩方面,年报显示,复星医药2024年营收410.67亿元,继2023年之后再度下滑,较前年度减少0.80%;归母净利润27.70亿元,连续两年缩减后迎来回升,同比上涨16.08%,但仍未恢复至2021年47.29亿元的峰值。
 
  截至2025年4月23日收盘,复星医药报收于14.64港元,上涨0.69%,换手率0.78%,成交量428.73万股,成交额6274.97万港元。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