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 正文

本科新增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对医疗器械行业影响几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23  浏览次数:10
在健康中国战略稳步推进、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民众健康意识持续提升的大背景下,医疗器械行业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近日,教育部更新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其中增列的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无疑给医疗器械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从医疗器械行业的现状来看,近年来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潜力巨大。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达35479亿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1.8万亿元。但行业的发展也存在诸多挑战,比如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率偏低问题,像医疗设备中的DSA和呼吸类设备,国产化率就很低,这类产品结构复杂、产业链环节众多,严重制约了行业的自主发展。
 
  人才短缺问题在医疗器械行业中也十分突出。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医药、生物、机械、电子、软件、化学、检验、护理、康复等多个专业范畴。当前行业内的人才多是跨行业转型而来,人才供给难以跟上行业需求的增长速度,企业面临的人才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尽管此前少数高等院校已设立相关专业,但尚未构建起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同院校的培养路径也大相径庭,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教育部此次增设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有着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相关的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基本知识,熟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以及医学仪器、医疗装备基本原理,具备医疗器械与装备领域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能力,能从事医疗器械与装备制造、运行、维护、管理、质量监督、检测、生产过程控制等多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一专业的设立,对医疗器械行业而言,具有多重积极影响。
 
  在人才培养层面,它为医疗器械行业打造了专门的人才培育“摇篮”。过往医疗器械相关专业人才的分散培养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专业优势。如今,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的设立,能让高校依据行业需求,集中资源,制定科学、系统且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通过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医学物理学、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医疗器械概论、医学仪器原理等一系列核心课程的学习,配合医疗装备工程训练、医疗器械设计、医院临床见习等实验实践课程,以及相关企业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环节,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行业输送大量“对口”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有效缓解人才短缺的困境。
 
  在技术创新方面,该专业的设立将为医疗器械行业的技术革新注入持续的活力。医疗器械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多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与交叉应用。新专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能够从不同学科视角审视和解决医疗器械研发、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他们能够将医学需求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在新型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仪器、疾病康复器械、肿瘤放疗设备、应急救治装备、生命支持系统、可穿戴监测设备以及中医诊疗器械等重点发展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与开发工作,助力突破如腔镜手术机器人、体外膜肺氧合机等核心技术,研制高端影像、放射治疗等大型医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推动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向更高水平迈进,提升国产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在产业发展方面,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的设立对整个医疗器械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大量专业人才的涌入,将促进医疗器械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在研发环节,专业人才能够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与技术趋势,提高研发效率,缩短产品研发周期;生产环节,凭借其专业知识,可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销售与售后环节,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提升客户满意度,树立企业良好品牌形象。此外,专业人才的集聚还将吸引更多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医疗器械产业汇聚,加速产业整合与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推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升级。
 
  结语
 
  教育部新增的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犹如一场“及时雨”,及时得落在蓬勃发展却面临诸多挑战的医疗器械行业。它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为行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助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与人才保障。相信在这一专业的持续“赋能”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在守护民众健康的道路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由AI生成,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