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抗体偶联药物(ADC)曾凭借独特的作用机制与疗效,成为药企们研发焦点,也为国产创新药出海带来了曙光。前些年,国产 ADC 药物授权出海交易一路高歌猛进,交易数量与金额屡创新高,吸引全球目光。然而,经历了近两年的BD交易热潮,多数跨国药企ADC管线储备已趋于饱和,国产 ADC 药物出海也呈现降温态势。
数据显示,2024 年,国产 ADC 出海授权交易达成 23 项,与 2023 年的 22 项近乎持平,但交易总额却仅为 134 亿美元,相较于 2023 年的 215 亿美元,同比降幅高达 43%。这一降一稳的鲜明对比,揭示了市场风向的转变。此前,ADC 赛道堪称资本与药企竞相追逐的 “黄金赛道”,从 2021 年至 2024 年 11 月底,国产 ADC 药物领域 BD 交易总额已超 400 亿美元。众多药企凭借 ADC 项目授权出海,实现了资金回笼与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双赢。?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一方面,经过前几年的加码布局,多数跨国药企(MNC)的 ADC 管线储备已趋近饱和。它们在前期大量投入资金,引入各类 ADC 产品,如今正专注于内部整合与临床开发,对新的授权项目持更为谨慎的态度。以 HER2、TROP2 等热门靶点为例,相关 ADC 药物竞争激烈,市场接近红海,新进入者难以突围,MNC 自然不愿轻易出手。另一方面,ADC 药物研发本身风险颇高,从靶点选择、抗体设计、连接子构建到毒素优化,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药物疗效不佳或安全性隐患。临床失败案例不在少数,使得投资机构与药企在决策时愈发审慎。?
不过,国产 ADC 药物出海降温,并不意味着前景黯淡无光。从 2025 年 Q1 的交易情况来看,依然有亮点闪现。根据梳理,2025年Q1,共有6个国产ADC出海项目。
如石药集团巨石生物与Radiance Biopharma就巨石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抗人类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1(ROR1)抗体偶联药物SYS6005项目达成协议,交易总金额超12亿美元。资料显示,SYS-6005为重组抗人类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1(ROR1)抗体偶联药物(ADC),所针对的靶点ROR1,在多种血液恶性肿瘤及实体肿瘤中高度表达,其表达与疾病进展及治疗反应密切相关,这使得ROR1成为抗癌药物开发中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治疗靶点。
映恩生物与Avenzo Therapeutics就前者的DB-1418/AVZO-1418达成协议,交易金额达12亿美元。资料显示,DB-1418/AVZO-1418是映恩生物开发的EGFR/HER3双特异性ADC,目前正在进行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支持研究,计划今年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映恩生物表示,DB-1418/AVZO-1418显示出对肿瘤细胞更高的结合亲和力,并已证明其在多种实体瘤中的潜在疗效,包括对EGFR耐药、EGFR低表达或HER3耐药的肿瘤。
此外,启德医药将ADC药物GQ1011以及创新生物偶联核心平台技术赋能21个靶点的ADC药物授权给Biohaven和 AimedBio两家药企,交易金额达130亿美元。乐普生物就ADC药物MRG007与ArriVent Biopharma公司达成全球独家许可协议,交易金额12亿美元。信达生物与罗氏就靶向DLL3 ADC药物IBI3009达成授权交易协议,交易金额达10.8亿美元。百奥赛图与SOTIO Biotech公司就靶向CDH17 ADC药物达成授权交易协议。
业内表示,对于国产 ADC 药企而言,当下需及时调整战略。一方面,要持续深耕研发,挖掘更多具有潜力的靶点,加强源头创新,提升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沼。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临床开发的质量与效率,精心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获取更具说服力的数据,以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同时,在出海模式上,除了传统的授权交易,也可探索合作开发、自建海外商业化团队等多元化路径,掌握更多主动权。?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