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格局复杂多变的当下,关税政策的调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诸多行业的发展态势因此发生深刻变革,血制品行业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关税的影响正促使血制品供应格局持续演变,国产替代进程迎来加速契机。?
我国血制品市场中,人血白蛋白和重组八因子存在从美国进口的情况。人血白蛋白作为国内血液制品领域大的销售品种,市场规模不容小觑。有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白蛋白销售额迅猛增长至 321 亿元,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终端需求呈现出稳健上扬的趋势。然而,当前我国人血白蛋白约 60% 依赖进口,这意味着在这一关键血制品领域,国产产品有着极为广阔的替代空间。
凝血因子类产品同样值得关注,其主要用于血友病治疗,包含人血源性和重组因子两类。进口产品主要集中于重组凝血因子 VIII(如拜耳、辉瑞的产品)和凝血酶原复合物(Octapharma)。由于采浆规模的限制,以及国内外重组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凝血因子 VIII 的销售规模远远落后于重组因子 VIII。有数据统计,2023 年我国凝血因子 VIII 销售额稳步增长至 8.88 亿元,而重组凝血因子 VIII 销售额则达到 25.6 亿元,重组产品占比高达 74%。?
美国在全球血浆供应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血浆供应量约占全球使用量的 70%。一直以来,我国部分血制品依赖从美国进口。如今,关税调整后,虽然理论上可通过跨区域调浆或者协调欧洲产能来满足部分中国需求,但实际操作面临诸多难题。跨区域调浆对产品收率和成本的影响充满不确定性,协调欧洲供应则可能危及欧洲自身供应保障的稳定性。短期内,中国白蛋白市场供应因库存得以维持,生产企业与下游企业均在密切关注未来贸易关税的走向。但业内指出,贸易关税难以回归到 2024 年之前的水平。?
加征关税后,美国血液制品在我国市场的竞争力急剧下降。在此背景下,国内血制品企业迎来了量价齐升的良好机遇。一方面,关税增加了进口产品的成本,使得国产血制品在价格上更具优势,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国产产品;另一方面,进口产品供应的不确定性,促使医疗机构等终端客户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国产血制品,国产产品的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推动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前行。?
对于国内血制品企业而言,这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技术水平,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国家也应给予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助力国产血制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国产替代的加速推进,我国血制品行业有望实现更加自主、安全、稳定的发展,逐步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在全球血制品市场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据悉,当前国内血制品行业具有高度集中的特性。天坛生物、华兰生物、博雅生物等头部企业掌控着 70% 以上的采浆量,并且由于政策对新进入者设置了较高门槛,行业竞争格局相对稳定。近年来,国产企业的采浆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2024 年我国血液制品企业总采浆量达到 13400 吨,较 2023 年增长 10.9%。像华兰生物采浆量达 1586.37 吨,同比增长 18.18%;博雅生物采浆量为 630.6 吨,同比增长 10.4%;天坛生物采浆量达 2781 吨,同比增长 15.2% 。采浆量的稳定增长为国产企业扩大产能、提升市场供应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原料保障。?
为进一步增强竞争力,扩大规模效应,不少国内血制品企业积极通过并购整合的方式进行产业布局。2024 年,上海莱士拟以 42 亿元现金收购南岳生物 100% 股权。南岳生物作为湖南省拥有 GMP 证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其生产基地设计产能达 500 吨,旗下运营 9 家单采血浆站,2024 年采浆量达 278 吨。收购完成后,上海莱士采浆量预计增长 18% 以上,并且南岳生物的 4 项在研产品管线与上海莱士现有资源形成协同互补,较大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同年,天坛生物控股子公司成都蓉生以 1.85 亿美元收购 CSL 亚太全资子公司中原瑞德 100% 的股权,新增一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及 5 个在营单采血浆站;博雅生物宣布并购绿十字 (香港),间接控制绿十字 (中国),增加 4 个单采血浆站,2023 年绿十字 (中国) 采浆量达 104 吨,收购完成后博雅生物总采浆量有望突破 500 吨。这些并购举措,不仅扩大了企业的原料血浆规模,还丰富了产品管线,为国产血制品企业在与进口产品竞争中增添了砝码。
关税政策的调整为国内血制品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是大势所趋。分析指出,从长远视角来看,随着国产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供应能力,进口依赖程度将逐步降低。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