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前沿科技 » 正文

中国医疗团队在朊蛋白病诊断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03  浏览次数:5
  10月17日,中新健康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获悉,该院武力勇教授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董小平教授团队在知名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发表研究论文。该成果是国际首个评估活体皮肤实时震荡诱导转化(RT-QuIC)技术在朊蛋白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的大样本研究,为朊蛋白病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朊蛋白病是一类由异常折叠的致病性朊蛋白引发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克雅病(CJD)、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FFI)和Gerstmann-Str?ussler-Scheinker综合征(GSS)。     研究人员表示,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通常在短时间内出现记忆丧失、精神异常和运动障碍等症状,最终导致死亡。由于朊蛋白病的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规检查手段(如头颅MRI、脑电图和脑脊液14-3-3蛋白)的敏感性不高,易与其他神经疾病混淆,造成误诊。     近年来,随着RT-QuIC技术的应用,使得朊蛋白病早期准确诊断成为可能。然而,国内脑脊液RT-QuIC对朊蛋白病的敏感性显著低于国外研究报道。最近研究表明,皮肤RT-QuIC检测可能比脑脊液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但这些发现大多基于尸检样本,缺乏大样本活体皮肤研究验证。因此,验证活体皮肤RT-QuIC在朊蛋白病诊断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纳入了宣武医院的101例朊蛋白病患者以及23例非朊蛋白病患者。研究团队对患者的采样部位包括耳后、上臂、下背部和大腿内侧,同时还对94例患者采集了脑脊液样本。结果显示,在三种稀释条件下,不同皮肤部位的RT-QuIC技术敏感性分别为耳后84.9%、上臂80.0%、下背部83.7%和大腿内侧84.8%。     研究还发现,在多部位组合检测中,联合任意两处皮肤样本时敏感性可达92.1%,显著高于单独脑脊液检测的敏感性(75.5%)。当结合所有皮肤部位样本时,敏感性进一步提升至95%,充分展现了多部位皮肤检测在朊蛋白病诊断中的优势。
 
关键词: 朊蛋白病诊断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