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全球医药行业经历了一轮密集的裁员潮,从跨国头部到本土创新药企,从研发部门到生产车间,裁员消息此起彼伏。进入到2025年,医药行业裁员潮依然在上演。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5年1-2月,已有至少48家医药企业宣布人员裁撤或工厂、管线关闭计划。
如根据2025年2月27日,日本药企卫材(Eisai)正进行美国业务的战略重组,约121名员工将受此影响离开公司。这次裁员规模占卫材美国员工总数的6.83%,涉及多个职能领域,主要冲击了商业、医疗和企业服务部门。裁员从3月31日起生效,并将于5月30日完成。
卫材公司表示,这一艰难决定是为了优化运营,保障长远发展。他们对员工的付出深表感激,也清楚这一变动会给员工及其家庭带来不小的影响。尽管如此,卫材强调依旧坚定扎根美国市场,持续为攻克癌症、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发力。
Ryvu Therapeutics于2月25日宣布,将暂停其四项II期临床试验之一的患者入组,该试验正在评估其核心候选药物RVU120(一款双重CDK8/19抑制剂)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效果。公司此举旨在延长资金储备至2026年下半年。此外,为进一步节省资金,Ryvu计划裁员约30%,裁员后员工总数约200人。目前,公司账面现金及其他资产约4600万欧元(4840万美元),并近期获得2200万欧元(2310万美元)的资助资金。
近期,百时美施贵宝称,计划在新泽西州进行新一轮裁员。根据州政府的《工人调整和再培训通知法案》(WARN)公告,此次裁员将影响 Lawrence Township 的 67 名员工,预计从 4 月持续到 12 月。
据悉,早在2024年4月,BMS公布了一项“瘦身”计划,即到2025年底实现削减成本15亿美元,具体措施包括裁员、剥离非核心资产及关闭部分研发管线。其中,为应对成本压力及优化业务结构,BMS计划在2024年裁员2200人,此外,公司还在优化产品管线,削减了12个临床药物管线。
继此前计划到2025年底削减15亿美元开支后,百时美施贵宝近期又公布了一项成本削减计划,即到2027年底削减20亿美元成本。公司表示,基于这一计划,成本削减将主要通过组织架构的变化和提升运营效率来实现,节约的部分将从公司的成本构成中移除,以促进公司更精简、更高效,同时在增长型产品和富有前景的科学领域进行投资。
协和麒麟也将在新泽西州裁员。有消息显示,其计划在其普林斯顿(Princeton)办公地点裁员 52 人,该地是其 2023 年刚刚迁入的北美总部。此次裁员预计将于 5 月初生效。
此外,Moderna在财务业绩不佳的情况下,正考虑裁减数字团队大约50名员工,这占到其两个数字部门职位的10%左右。根据Moderna公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Moderna全年总收入为32亿美元,净亏损36亿美元;第四季度的总收入是9.66亿美元,净亏损11.2亿美元。
而Encoded Therapeutics或将裁员29%,大部分被裁岗位来自技术与早期研发部门,公司将重点推进Dravet综合征项目。Inventive称,因资金短缺计划裁员50%,公司将专注开发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药物Ianifibranor。Thid Harmonic BIO将裁员50%,以推进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候选药物的II期临床试验……
据悉,今年1月、2月减员的企业中有一部分面临更严峻的局面——至少4家Biotech走向关停,另有多家企业此次减员比例超过70%。例如,位于波士顿、专注于癌症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Kojin Therapeutics2月中旬宣布在未来数月内将逐步停止运营。
药企纷纷裁员,也反映出医药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药企需要不断调整内部架构,优化资源配置。
有人士表示,尽管裁员潮带来阵痛,但行业转型也催生了新机遇。2024 年全球基因治疗市场规模突破 500 亿美元,AI 药物发现领域融资额同比增长 200%。那些在裁员中优化结构、聚焦创新的企业,或将在未来竞争中抢占先机。
另有行业人士表示,裁员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企业在更健康的轨道上奔跑。医药行业的寒冬终将过去,而那些在严寒中积蓄力量的企业,必将迎来春天的曙光。医药行业的裁员潮既是挑战,也是重塑行业生态的契机。唯有以创新为引擎、以政策为支撑、以人才为根本,才能在变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医药产业,或将在阵痛后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