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甘肃酒泉不仅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更是商贸与文化的交汇之地。但在医疗资源这方面,酒泉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2023年,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酒泉市唯一一家三甲医院——酒泉市人民医院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携手,共同组建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9名上海专家跨越2800公里远赴这里,扎根于此,开展医疗援建。今天(2月11日)的《新春走基层》将走进酒泉,看看这些上海专家面对着怎样的挑战,又是如何融入这片土地的。
踏进腊月门,转眼就是年。今儿镇上不但有年货大集,还有医疗大集,镇里卫生院来了上海专家义诊。一大早,马英就和妻子早早出门,马英自己去看看受伤的胳膊,怀孕的媳妇也可以让上海来的大夫做做孕检。
在家门口免费让上海专家看病,在酒泉已经不是件稀罕事。19.2万平方公里的酒泉下辖6县1区,一年多来,来自上海的专家就跑了个遍。
2023年7月,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之后,原酒泉市人民医院有了新的名称、新的院区,也有了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9名常驻专家。
酒泉的冬天,昼短夜长。每天上班,天还没亮。来到酒泉的医生们,最长的要在这里援助三年时间。跨越2800公里,从上海来到酒泉,无论是气候环境,还是饮食起居,一切都需要慢慢适应。需要适应的不仅仅是上海医生,在改变发生之前,当地医生心里也会有点忐忑。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急诊中心主治医师周伟清:“当时(上海医生)来的时候,一方面是比较期待,另一方面可以说是比较自卑。”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王亚红:“总感觉好像跟人家有差距,有的时候接触起来总感觉好像不是那么自然。”
在医院前台,一个孩子突发惊厥。好在经过处置,孩子转危为安。朱献是急救中心的常驻上海专家,他的任务是在酒泉带出一支过硬的急救队伍。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急诊中心常驻专家朱献:“你要尽可能把知道的、把你所会的都留下来,当你三年之后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他们所有的人都能够独当一面。”
每天交班的时候,总会有人被严厉批评,每次查房都像一场考试。朱献很急,他把每个日常工作流程都当作急诊中心的临床训练课堂。三年太短,只争朝夕。
周伟清:“真正达到那种境界的话很难,这是我真实的感受,但是我很想成为那样的人。要学的东西很多,往前能多走一步是一步。”
如果说急诊中心是生命的岔路口,那么,急诊医生就是车站的扳道工。
二床的病人依旧处于昏迷状态,几天之前因突发肺栓塞,一度生命垂危。几天前,王亚红和朱献一起从死亡线上硬生生地拉回了这条生命。
王亚红:“这个病例给我印象非常深,大概在十几年前,我们也碰见过这种病人,当时也是一个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人,当时也怀疑是肺栓塞,我们也抢救了,但是之后就没有抢救过来,非常遗憾。”
在急诊中心,改变在一点点发生。每项标准再清晰一点,每个流程再正确一点,就意味着病人存活的希望多一点点。
王亚红:“就跟火车一样,原来都是这种绿皮车,可能跑得速度比较慢,那么我们注重这些细节,在我们的技术上、技能上提高之后,有可能我们以后就成了高铁,速度就很快。”
下班以后是难得的轻松时刻,每年每人只有6次假期,临近春节,身处异乡的医生们都有点想家。在朱献的书桌旁摆着一瓶沙子,那是女儿暑假来过这里后给爸爸留下的。
有付出,也有收获。上海和酒泉,上海医生和酒泉医生,其实是一场“双向奔赴”。
朱献:“通过大半年在酒泉的工作和生活,(我爱人)可能觉得我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其实这个工作确实也锻炼人。”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执行院长高臻:“我觉得他们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这种改变深刻影响他们一生,从自我变成了一个大我,我觉得这就是他们最大的一个改变。”
因为腰疼,两个月来,殷奶奶生活基本难以自理。在玉门总医院,医生告诉她,今天会有来自上海的专家从酒泉赶过来为她手术。酒泉地广人稀,一个酒泉市的面积约略等于浙江与江苏两个省的大小。几乎每个双休日,唐国柯都会驱车近200公里到临近的玉门市免费义诊。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骨科常驻专家唐国柯:“我既然来了,这么远来都来了,为什么不抓紧在这里的时间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想做点事情的想法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唐国柯:“第一次得知我要去一个距离上海2800公里的城市,而且待一年的时候,我当时内心深处是非常抵触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然后确实思想上慢慢在转变。”
转变发生于2023年10月26日。那一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拔地而起,将神舟十七号飞船送入太空。在发射现场,作为医疗保障团队的一员,唐国柯被深深震撼。
唐国柯:“确实非常震撼,我们卫星发射中心当年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来自全国各地这么多优秀的儿女,北大、清华、哈工大毕业的,一辈子不容易,我真的是被感动了,人家比我更优秀,非常不容易。我不知道你去过发射中心历史博物馆没有,当时我记得有个雷达专家,胃出血,没有医疗条件死了。我想如果我们在,她肯定死不了。我们作为医疗工作者,如果我们能够在这里,这些事情就可以延缓或者避免发生,这也是我们的意义所在。”
手术之前的一个小时,是每周唐国柯给当地医生的上课时间。脊柱内镜技术以其创伤小、出血少等优势,十几年来已经在全国各大医院广泛应用。但是,在广袤的河西地区,目前精通这门技术的只有唐国柯一人。
唐国柯:“我自己做手术,我可能做一千台、做一万台,我也只能做一千台和一万台,但是我如果教会了十个医生,每个医生做一万台,那是多少台,那是我一个人不能达到的。”
先后来到酒泉的19名上海专家各有所长,也在各自的新岗位上各显其能。每个周三,雷打不动是鲁佑瑜医生的神经内科专业大师课。
在陈栋晖的倡导下,日间病房制度即将开放,医院MDT多学科会诊制度也日渐完善。
在新院区的展馆里,卢晓峰引入酒泉的“房颤射频消融术”被录入院史。
在急救中心,经过精心照料,二床的肺栓塞重症患者也已苏醒。
通过品牌平移、技术平移、管理平移,源自上海的医疗经验在酒泉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患者不用再千里迢迢异地就医,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先进的医疗服务。目前,我国已确定5批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覆盖所有医疗资源薄弱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