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医保工作会议对2025年安徽省医保工作作出的部署引起业内关注,因部署的其中一条提到:牵头全国生物药品联盟集采。
实际上,集采常态化下,生物药品正成为被关注的范畴。国家医保局早在2020的一条答复中就有提出“生物类似药并非集中带量采购的禁 区”,意味着可以将生物类似药纳入集采范围。
2021年11月,国家组织胰岛素集中采购头次将生物药纳入集采范围,本次集采结果显示,中选产品平均降价48%。2024年4月,胰岛素国采接续,共13家企业的53个产品参与本次接续采购,结果有49个产品获得中选资格。
随后在2023年3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鼓励省级药品集采从“填空”和“补缺”两个维度扩大集采覆盖范围,生物药也在范围内。
在明确的政策支持下,一些地方也开展了生物药集采工作,包括广东等11省联盟开展的双氯芬酸等药品带量采购、江西牵头开展的29省干扰素省际联盟集采、河北牵头京津冀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剂集中带量采购等。
在安徽省,其对生物药集采工作亦有一定的参与,例如,2023年部分化药及生物制剂集采中,人免疫球蛋白注射剂等被纳入,2022年部分化药及生物制剂集采中,利妥昔单抗等被纳入。
那么,本次全国生物药联盟集采会有哪些品种受影响呢?业内预计,产能充足、竞争充分的产品或首当其冲,未来千亿生物药市场或迎来洗牌。
数据显示,国内生物药及生物类似药获批企业超过3家的品种有7个,分别是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注射液、阿达木单抗注射液、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地舒单抗注射液以及托珠单抗注射液。
这些品种中,包括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注射液、阿达木单抗注射液、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等都是超10亿元的大品种,2022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规模分别超过77、65、46、15、10亿元,且竞争充分,因此被纳入生物药集采的可能性较大。
受此消息影响,一些涉及以上品种的药企股价也产生了波动。例如,信达生物午后重挫逾14%,截至收盘,该股跌10.16%,报30.05港元,成交额12.04亿港元。
据了解,信达生物的核心产品是PD-1单抗达伯舒(信迪利单抗注射液),且旗下拥有利妥昔单抗、阿达木单抗及贝伐珠单抗等一系列生物仿制药产品。摩根士丹利2024年11月曾发表研报指出,根据信达生物上半年及第三季产品收入表现,目前将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TYVYT)的按年增长预测从15%上调至40%,并将旗下利妥昔单抗、阿达木单抗及贝伐珠单抗等一系列生物仿制药产品的增长预测上调,相应地预测研发及销售成本亦会上升。
财报显示,信达生物2024年Q3产品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40%,公司曾定下“2027年国内产品收入达到200亿元”的目标,如果生物药集采大力推进,未来公司的产品收入能否达到200亿目标值得关注。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