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广东专家创新乙肝治愈新策略 治愈率有望突破3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17  浏览次数:20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5日发布消息称,该院感染内科教授侯金林及海内外团队共同完成一项有关慢性乙肝治愈的研究成果,发现联合病毒抑制和免疫激活的双重策略能够将慢性乙肝治愈率提高至30%以上。该成果发布在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乙肝是诱发肝硬化及肝癌的最主要因素,通常呈现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病趋势。第四次全国乙肝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超7500万乙肝感染患者,占全世界约30%。     目前,核苷类药物和长效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乙肝治疗,从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推动乙肝e抗原(HBeAg)转阴,使患者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恢复,减轻肝纤维化,降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率。     “然而经过手段治疗后,能够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的患者比例仍不足10%,依然存在诱发肝癌等疾病风险。”侯金林说。     乙肝的功能性治愈或临床治愈,是目前国内外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公认的理想治疗目标,重点是要在上述基础上实现乙肝病毒基因(HBVDNA)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阴,达到持久的免疫学控制。     对此,侯金林团队对多个新靶点抗乙肝病毒药物及其联合用药效果进行同步评价,首次引入小核酸药物和免疫激活药物的治疗策略。前者借助核酸小分子特异性,通过基因抑制、添加、替换或编辑,沉默疾病基因表达,达到持久疗效;后者则能够对机体免疫功能进行调节。     研究发现,这一组合策略使得乙肝治愈率超过30%。而对于乙肝表面抗原水平低于1000国际单位的患者,治疗后乙肝治愈率可高达47%。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社论指出,该研究为后续开展新药“组合”治疗慢性乙肝感染提供了思路。     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乙肝抗原水平的长期动态变化对乙肝功能治愈所起的关键作用,侯金林联合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樊蓉团队研发推出了“GOLDEN(金牌)”乙肝治愈预测模型。     樊蓉介绍,该模型集纳了过去10余年间长期随访的10175例慢性乙肝患者数据,以多时间点的乙肝表面抗原水平作为核心指标,通过深度学习与大数据分析,评估识别乙肝功能性治愈的优势人群。     “对于系统判断的不同特征患病人群,医生可以制定和采取个性的治疗方案,推动更多有希望的患者实现乙肝治愈。即使无法治愈,也能够选择更加符合病情的抗病毒疗法。”樊蓉说。     侯金林表示,因为指标单一、操作简单,这套预测模型能够有效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整合相关诊疗服务,进一步推动病毒性肝炎的早防早治。
 
关键词: 乙肝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