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国医药市场对跨国药企而言是难以抗拒的诱惑,他们的研发东移见证了中国医药市场地位的提升,同时也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在研发领域的持续发酵。
在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对跨国药企良好业绩的取得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自去年年初开始,跨国药企就曾掀起增资中国市场、扩建在华生产基地的热潮,而下半年起,跨国药企对中国市场高涨的热情再次引人关注。
凭借人才储备优越、市场前景广阔、政策大力扶持以及成本相对低廉等诸多优势,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将其智库部门转移至京沪等地,意在更加贴近中国临床需求进行新药开发,从而占据更有利的竞争地位。业内专家认为,他们的持续转移力度和决心之大,绝不是一时头脑发热。
一直以来跨国药企对于新医改抱有很大的希望,纷纷布局谋划,希望在巨大的机遇面前分得一杯羹。显然,跨国医药巨头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国这一新兴市场对于他们的意义。专家表示,外国药企纷纷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一方面是出于进军中国市场的需求,有些进口药必须按照规定在中国做临床试验,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成本考虑。
从研发投入看,跨国药企有几十亿到上百亿美元的现金在手,有强大的现金流作支撑,研发投入达到销售额的10%~15%。对于国内民营医药企业来说,做原创1类新药,风险巨大,投资回报也极为不确定。“如何把有限的资金资源用于风险相对小的研发项目,对本土企业而言极具挑战性。
专家称,本土药企要切实提高研发人员的薪酬、福利等待遇,拉近与跨国药企在这一硬指标上的距离。同时还要发挥好情感、发展空间、平台潜力等软指标的作用,切实练就吸引并留住研发人才的真本事。
小编认为,也许,跨国药企的今天就是民族企业的明天。新药审评部门必须在这种国际化交集中找寻自己的坐标。我国制药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体系,以加速创新产品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