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0日~24日,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DLL3在小细胞肺癌(SCLC)肿瘤和神经内分泌癌(NEC)中高度表达,因此靶向DLL3疗法成为具有潜力的开发方向。在本次学术盛会上,勃林格殷格翰始创的T细胞衔接性双特异性抗体BI 764532(DLL3/CD3)治疗肺外(ep)NEC初步疗效数据公布,显示出令人期待的治疗前景[1]。
PART.
01
罕见且难治
epNEC的生存现状亟待改善
NEC主要分为小细胞和大细胞两种亚型,最常见的来源是肺部,约占所有小细胞癌的95%,而epNEC几乎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器官,但通常较为罕见。据报道,epNEC的发病率为每年每10万中仅有1.5例[2]。
与epNEC相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由于其罕见性,目前尚未建立明确的治疗标准。因此,临床上往往采用类似于SCLC的治疗策略,然而二者在起源、病程和生存期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这也意味着epNEC亟需更为科学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此前研究提示,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配体DLL3已被证实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治疗靶点。因此,DLL3表达率高的NEC是BI 764532的重要潜在目标,这也意味着epNEC有望迎来全新的治疗选择。NCT04429087(1438.1)研究是一项正在进行的I期首次人体、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的BI 764532临床试验,用于治疗局部晚期/转移性DLL3表达阳性的SCLC、NEC或任何其他来源的小细胞癌(归类为NEC)或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LCNEC)的成人患者,本次ESMO大会上报道了epNEC受试者的初步数据。
PART.
02
初现曙光
epNEC受试者的初步数据公布
在I期临床试验中,BI 764532以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4种方案进行给药:A组,每3周一次固定剂量;B1组(每周一次固定剂量);B2组(阶梯给药,然后固定剂量)B3组(阶梯给药,然后达到目标剂量)。治疗持续至疾病进展、不可接受的毒 性、其他退出标准或最长治疗持续时间(36个月)。主要目标是确定最大耐受剂量(MTD)和/或BI 764532扩展剂量,同时确定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根据研究者评估(RECIST v1.1)的初步疗效。
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7月26日,129名患者接受了BI 764532至少1次剂量(0.03 mg/kg以上)(A组:n=24;B1组:n=10;B2组:n=79;B3组:n=16)。从基线数据上来看,男性占59%,中位年龄为60岁(范围32-81),其中有49%既往接受过PD1/PD-L1抗体治疗,70%的受试者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线治疗。
细胞因子风暴(CRS)是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通过支持性护理、糖皮质激素和/或IL-6R抗体进行管理。MTD尚未确定,剂量递增正在进行,总体而言,有6名患者出现了剂量限制性毒 性(DLT)。
从所有患者(n=126)和epNEC(n=51)患者(所有剂量水平)的疗效来看,所有受试者客观缓解率(ORR)为21%,疾病控制率(DCR)为45%;epNEC受试者ORR为24%,DCR为43%,肿瘤缓解发生在剂量水平≥90 μg/kg时。
研究者根据不同原发部位,对epNEC进行了进一步细分:胃肠道(GI,n=21),泌尿生殖系统(GU,n=14),原发部位未知的癌症(CUP,n=6)。GI受试者ORR为29%,DCR为43%;GU受试者ORR为36%,DCR为57%;CUP受试者ORR为17%,DCR为50%。截至数据统计日期,最长缓解持续时间(DOR)已经超过16个月,且该患者维持部分缓解(PR)状态。这些结果表明BI 764532对不同epNEC亚组都有显著的治疗潜力,且其持续时间也显示出积极的趋势。
PART.
03
未来之路
BI 764532有望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在2023年ASCO大会上,勃林格殷格翰公布了BI 764532治疗SCLC患者的初步数据,SCLC受试者ORR 26%,LCNEC受试者的ORR为60%,观察到了令人鼓舞的疗效。本次ESMO大会上公布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BI 76453在DLL3表达阳性NEC受试者中的治疗潜力。
除此之外,BI 764532联合 ezabenlimab(抗PD-1抗体)治疗SCLC和其他表达DLL3的NECs患者的I期、非随机、开放标签、多中心剂量递增试验计划也已经披露[3]。这些初步数据为BI 764532的临床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epNEC以及更多NEC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未来有望形成以靶向DLL3为核心的治疗策略与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精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同时,一项在复发性/难治性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和其他复发性/难治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中评价BI 764532的开放性、全球多中心、II期剂量选择试验(DAREON?-5)正在进行,目前中国已经启动该临床试验入组(CTR2023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