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发一直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今年以来,因临床效果不佳,或企业经营战略的转移以及迫于资金压力等原因,正不断有药企宣布将终止药物研发。
例如5月2日,辉瑞公布一季度业绩的同时,就宣布将终止6个II期项目(涉及4款候选药物)的开发,包括于2021年12月以67亿美元收购Arena获得的用于治疗射血分数降低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APD418以及5-HT2A受体拮抗剂temanogrel的两项适应症,前者已获得FDA的快速通道指定。
4月27日消息,渤健计划取消三个临床项目,并“降低”临床前基因治疗和眼科项目的优先级。被取消的项目包括一项由Remedy pharmaceuticals开发的用于大面积半脑梗死的III期药物,以及一项用于脑挫伤的中期研究;正在撤回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小分子BIIB131(TMS-007)的IIb期启动;将停止BIIB132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临床研究,BIIB132是一种研究性反义寡核苷酸。
4月13日,阿斯利康宣布决定终止开发GLP-1R/GCGR激动剂cotadutide(每日1次),并将集中资源开发另一款GLP-1R/GCGR激动剂AZD9550(每周1次)。
4月6日,武田正在从基于腺相关病毒(AAV)的基因疗法和罕见血液学领域的早期研发工作中撤出,同时部分相关员工或将被裁。
3月9日,礼来宣布将停止其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候选药物solanezumab的开发,原因是该抗体未能减缓疾病进展。据了解,这一研究于2013年启动,已耗时十年。
新药项目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选错方向就意味着可能失去了做更优质项目的机会。因此,取消调整屡次失败、以及临床效果不佳的项目在行业内其实并不少见。除了以上企业,今年以来,强生、GSK、罗氏、默沙东、东曜药业等10多家国内外药企也已宣布终止临床开发或合作项目。
伴随着药企创新的不断加速,这样的情况预计将越来越常见。那么,在新药研发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企业该如何把控研发风险,避免“财药两空”呢?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首先药企要做好比如药物的设计和生产质量,前期的药效或者安全性、耐受性,早期临床数据一定要过硬、扎实;其次要优化药物、优化开发生产工艺用于临床用药,或者更早一点用于GLP毒理实验的药物;此外在选择合作项目时,也要综合评估被投企业的科技实力,尽可能的规避临床试验失败的风险。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