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在做大经济总量中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了运输结构的调整。2012年,“白货”外运量首次超过“黑货”,占比由2011年的45%提高到54%,更是印证了转型发展的新成果。 目前,全市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钢铁冶金四大产业占据主导,非煤、非资源等接续替代产业迎头赶上的多元发展新格局,产业产品结构掀开优化升级新篇章。 记者日前在自治区重点工业项目——乌海盛远塑胶年产8万吨PVC软制品项目一期生产线看到,计量、入料、混合、压延、成型、冷却等工序“一气呵成”,白色粉末状的PVC粉很快“变身”成卷的塑料薄膜,根据薄膜的厚度,一条生产线每分钟可生产200至250米。 这种塑料薄膜行业上称其为PVC软制品,是塑料制品的一个主要类别,广泛用于建材装饰、家电装饰、医疗、广告印刷等行业以及农业大棚等所需用膜。该项目填补了西北地区PVC软制品行业的空白。 “我们所需要的原材料PVC粉目前主要来自海化、君正两家大型企业,年用量大概在8万吨左右,产品主要销往华南地区。”公司技术部经理林耐青介绍说。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煤焦化、氯碱化工为动力,扩总量、转方式、调结构。工业产品已由原煤、焦炭和电石、PVC等初级产品向煤焦油、炭黑和PVC管材、型材、医药中间体等下游产品延伸,到目前,能够规模化生产的精深加工产品多达30余种。 两大基地建设突飞猛进,建材、钢铁两大传统产业旧貌换新颜。乌海蓝星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从城区到园区的搬迁,并通过技术改造建成了国内先进的低辐射镀膜玻璃生产线;黄河能源科技与包钢两大集团全面合作,结束了乌海地区“有铁无钢”的历史;海美斯陶瓷项目以当地丰富的煤矸石与高岭土为原料生产出精美的建筑瓷砖和工艺陶瓷。 “多元发展是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市长侯凤岐曾指出,“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又要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发展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培育新的产业支撑。” 我市紧密结合“小三角”区域产业分布特点,主动转型,快速提质,引进、建成了一批非煤、非资源等接续替代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内蒙古隆兴佰鸿LED节能灯项目拥有国内领先的大功率LED产品自动化生产线,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项目生产规模居国内前列;陕汽天然气重卡项目一期建成投产,陕汽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启动实施,近2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正在建设,汽车装备制造业实现历史性突破。2012年全市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50.8%。
我市在做大经济总量中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了运输结构的调整。2012年,“白货”外运量首次超过“黑货”,占比由2011年的45%提高到54%,更是印证了转型发展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