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大环境的影响,医药行业面临挑战,国内外医药企业正积极通过构架调整与人员削减,以达到降低成本,更集中于发展核心业务等目的。受此影响,今年1月份,不少医药企业也陆续传出了裁员、卖厂,甚至破产的消息。
其中,德国默克(Merck KGaA)其美国研究部门就减少了133名员工。该公司表示,随着研发机构的持续转型,其宣布了对位于 Billerica 的研究团队的组织结构改变;但将继续在神经科学和免疫学(N&I)以及肿瘤学领域保持强大的研究能力,专注于选定的生物领域和科学能力。
此外,百时美施贵宝最近也解雇了新泽西州的一些研发人员,还有辉瑞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和康尼狄格州格罗顿的工厂也进行了裁员……
从以上可以看出,2023年药企新一轮裁员已经开始,既有创新biotech、细分赛道领先者,也有默克、辉瑞等大型biopharma。虽然不同的药企作出相关举措的原因有所不一,但主要还是集中于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调整营销策略;因为药物研发管线失败,进行一系列调整;还有为了“节流”,而精简业务,聚焦核心管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伴随着跨国药企频繁的裁员、整合资源、调整战略,有一批企业已放弃“挣扎”,宣布退市或“关门大吉”。
如1月27日消息,肾病药物生物技术公司Goldfinch Bio正在走ABCs破产程序,其也已经关闭。该公司始于2016年,由世界著名投资机构Third Rock Ventures推出。
1月26日,曾希望在tRNA领域开辟一条道路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Theony被证实已经倒闭。与此同时,一家成立13年的荷兰生物技术公司Xenikos,在结束其三期临床试验后也宣告结束,目前正处于清算程序;日前,创立于2010年的Calithera Biosciences董事会也决定解散公司并清算其资产,大多数员工将在第一季度末被解雇……
分析人士认为,从以上综合来看,预示着今年医药行业形势依旧残酷。寒冬之下,制药企业为了“活下去”将继续使出浑身解数。与此同时,也还将有不少企业将走上退市,破产边缘。但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只是优胜劣汰的结果。未来,一些真正有竞争力和创新产品的公司终将会脱颖而出。这样的‘去芜存精’对医疗健康产业生态的长期健康发展是一件好事。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