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批生物科技公司都正在积极对资产项目以及研发管线进行调整,来促进公司降本增效,以及回归“本质”。
例如,和铂医药11月15日公告,全资子公司与药明海德订立资产转让协议,将以1.46亿元的价格出售“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生产厂房。该项目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生产厂房使用面积约8500平方米,设计生产规模可达4000升,原定于2022年底前投入生产。根据公告,目标资产的账面净值总额约为1.67亿元,此次出售事项将使公司亏损约6193万元。
同日,和铂医药公告称,拟1.46亿元出售有关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生产厂房给药明生物控股子公司药明海德,包括机械及设备、各类车辆、工具及仪器、家具、通信设施及设备、租赁场所内的固定装置(包括卖方安装的设备及设施)等
11月14日,基石药业则宣布苏州生产基地停产。对此,基石药业表示这一举措是为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基于充分调研和讨论,经公司慎重考虑并决定。
……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除了管线终止研发、裁员、生产厂房被出售等,投融资也在大幅下滑。据统计显示,2022年上半年,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同比降低46.7%,IPO事件数同比降低45.5%;二级市场再融资事件数同比减少57.8%。
诚然,这些动作并不让人愉快,尤其是对于习惯了近两年不断扩张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而言。但对这些动作背后的行业逻辑,还是应该有些更深层次认识。如目前确实有不少公司裁员,可本身不就是有太多的公司借着估值泡沫,扩张太快且冗员太多?也确实有生产厂房被出售,可Biotech核心的优势和资源投入方向不就应该是疾病机制研究和品种开发吗?
业内认为,伴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审评审批鼓励创新、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等政策快速推进,行业竞争形态正发生重大改变,因此那些过度扩张的管线、人员和厂房,本身就是要调整的。尤其是在过去整个生物医药行业估值偏高的情况下,目前药企进入调整期实属正常。
对于生物科技企业而言,其特性决定能够及时根据公司策略变化做出相关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前对于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聚焦真正具有技术壁垒的优势领域和临床资产,只有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被资本认可并获得投资。在此背景下,业内预计药企卖产品、卖技术、卖厂房和房产,以及停产、调整研发管线的调整动作还会继续。而生物科技公司通过这些积极调整,将加速回归其生物科技公司本质。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