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葛兰素史克在华加速本土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29  浏览次数:116
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以下简称GSK)全球高级副总裁、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马克锐(Mark Reilly)在1月18日的媒体见面会上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预计到今年年底产品本地生产能力将提高到75%左右。

    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以下简称GSK)全球高级副总裁、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马克锐(Mark Reilly)在1月18日的媒体见面会上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预计到今年年底产品本地生产能力将提高到75%左右。同时,这一数字在其健康保健品方面目前已经达到95%。然而,2009年GSK在华产品本地化生产比例仅为30%。

    事实上,近几年跨国药企的本土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其中就表现在加快药品在华上市、销售渠道不断下沉方面,同时,本土化的方式也多元化,包括在华设立工厂、升级在华研发中心、并购本土企业、与本土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等。

    德传资本董事长姜广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国药企之所以加速本土化,主要是因为中国市场需求太大了,因此除了加速药品在华上市的速度,也通过在华建立工厂、并购合资等方式加速在华的发展。

    加快本土化进程

    马克锐表示,公司将更多的生产能力转移到中国来,而不是采取进口的方式。同时,公司已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计划来提升产品的本土化生产率,目前正在实施中。比如公司最近刚刚把3个产品的生产本地化,预计到明年年底还有7个产品的生产也会本地化。

    “当然,在我们不断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也还要进口这些产品,但是我们的策略非常清楚,我们会尽快从进口转向本土化,也就是这个产品只要在中国市场上一旦注册,我们就会尽快把它进行本土化的生产。” 马克锐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们的另一个重要战略是坚强与中国研发中心的紧密合作,在我们未来实现一些新产品在中国上市的时候,从一开始这个产品就在中国生产,无需进口。”

    记者了解到,除了加速药品在国内上市、加大本地化生产等策略,GSK的本土化策略还表现在与国内企业合作以及对本土企业的收购方面。

    2010年底,GSK斥资约7000万美元完成收购南京美瑞制药公司(下称“南京美瑞”)在华进入泌尿领域。记者了解到,此前GSK在该领域已经有安福达这个产品,而收购南京美瑞帮助这一产品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因为南京美瑞的收购不仅取得该公司泌尿和过敏类产品组合,还包括其销售和市场平台,以及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生产设施。

    “通常来讲我们在某个领域有一个比较好的产品,我们希望把它带到中国来的时候,我们会看当地的一些合作伙伴,他们在这个领域有没有一些互补性的价值,能够丰富我们在这个治疗领域的产品线,然后把我们的产品跟这个合作伙伴的产品线整合在一起。” 马克锐表示,“ 我们希望能够拓展新的治疗领域,比如说我们可以向南京美瑞进行收购,我们也可以做共同的商业促销的模式,或是建立合资企业。”

    中国市场成跨国药企发展引擎

    然而,不仅仅GSK加速本土化进程,辉瑞、赛诺菲、默沙东等企业也频有动作。去年,辉瑞与浙江海正药业成立的合资公司海正辉瑞开始运营,掘金中国仿制药市场;默沙东与智飞生物签订疫苗开发及销售合同,并与先声药业成立合资公司,瞄准慢性病领域和基层医疗市场。

    事实上,从跨国药企的发展来看,中国市场有望拔得头筹,引领全球的医药市场增长。

    当问到中国市场的表现时,马克锐回应道,“我们在中国的增长率当然是远超过全球的增长率,我们在中国的增长率也比新兴市场的平均增长率还要高,比全球的平均增长率就高的太多了”。

    同时,中国区的强劲表现也体现在其最近的财报上。数据显示,前三季度GSK收入196.3亿英镑,净利润41.4亿英镑。欧美及日本市场均出现下滑,仅新兴市场及亚太地区表现出了8%的增长,特别是中国增长了18%。

    根据此前国际购并联盟(IMAP)发布的一份预测报告称,在2010至2015年间,发达国家成熟的医药市场、欧洲以及日本的医药市场市场,每年将只增长2.1%,在此前5年,其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1%;但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和拉美,2010至2015年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会高达14.8%。

    “中国医药市场即将成为全球第二的消费市场,中国医药市场在跨国药厂中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不少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战略就是持续的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和控制,因此近几年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动作非常多。”一位从事医药投资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