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 正文

[借鉴] 新加坡医疗保健体系对上海的启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11  浏览次数:157
医疗基础设施世界第四婴儿死亡率世界第三低预期寿命世界第七高新加坡医疗体系评为全球第三名,以及最有能力应对重大医疗危机的亚洲国家新加坡是拥有亚洲最佳医疗保健体系的国家

新加坡,医疗保健,[借鉴] 新加坡医疗保健体系对上海的启迪

  一、新加坡医保政策设计的4 大原则

 

  新加坡在医疗保健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医疗基础设施世界第四(IMD 世界竞争力2009 年度报告)婴儿死亡率世界第三低(WEF 全球竞争力报告,2009-2010)预期寿命世界第七高(WEF 全球竞争力报告,2009-2010)新加坡医疗体系评为全球第三名,以及最有能力应对重大医疗危机的亚洲国家(PERC 亚洲政经风险顾问公司,2003 年)新加坡是拥有亚洲最佳医疗保健体系的国家,在全球排名第六(世界卫生组织,2000 年)目前,新加坡已有13 家医院和医疗机构获得国际联合委员会品质认证(JCI),占获得认证的亚洲医疗机构的三分之一新加坡是全球拥有最安全血液供应服务的国家之一。新加坡血液医学中心(Centre for Transfusion Medicine)因采用高标准的安全用血措施和输血服务管理而享誉国际。它已被指定为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伙伴。

 

  历年医疗费用总额占国民生产总额低于4%,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为10%。(新加坡统计局)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自豪地总结道,“在确保人人都享有必要的医疗照顾的同时,我们并没大量地耗费资源,也没有让病人须排长龙等候动手术。”

 

  那么,新加坡高效的医疗保健政策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

 

  医疗保健服务具有正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新加坡曾系英联邦成员,承袭了英国免费的住院治疗和补贴的诊所治疗体系,“他们相信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最好的医疗服务。这样的计划虽然合乎理想却不切实际。”诚如李光耀所言,免费服务导致过度医疗消费,只能排队来限制需求。美国则采用医疗保险加自由市场体系,逐利导致成本上升,部分不具备支付能力的人群被排除在门槛之外。

 

  新加坡必须找出合适自己的解决方案。

 

  李光耀和他的同僚以理性的实用主义(可以理解为实事求是)为指导,以结果为导向(可以理解为实践检验标准),经过前瞻思考、反复思考和换位思考,创新性、动态性地实施情景规划和战略规划,确定了以下几项原则来设计医疗保健政策:

 

  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必须首先自付医疗费用,然后是家庭、社区帮助,最后是政府补贴。

 

  保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与可控成本的平衡。成本过高,会将低收入者挡在门外;成本太低,会造成道德风险,小病大医和过度医疗。

 

  公立、私营和社团医疗机构并存。通过指导性竞争和强制性信息公开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

 

  民众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选择不同等级的医疗服务。患者去私人医疗机构就诊不能得到政府补贴;公立医院各级病房的设施、价格和政府补贴有所差别,低级病房可以得到更多的政府补贴。

 

  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新加坡发展出3 级医疗服务体系,3P医疗机构体系,6 大区域医疗集团,4 级病房体系和3M 医疗保险体系,成效显着,赢得本国民众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二、新加坡3 级医疗体系

 

  1800 年末,新加坡设立由政府津贴的公共社区医疗。新加坡提供基层医疗、医院治疗和中期长期护理3 级医疗服务,这些服务由3P 即私立(Private)、公立(Public)和民间团体(People)的医疗机构提供。

 

  基层医疗

 

  新加坡基层医疗包含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两大部分。基层医疗服务中80% 由私人诊所提供,另外20% 由政府综合诊所(Polyclinics)提供。政府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人们去诊所而非医院看门诊。

 

  新加坡基层医疗服务主要由2,452 家西医诊所,641 家非西医诊所,625 家牙科诊所提供,其中有18 家政府综合诊所。每家诊所均提供价格适中的一站式服务,包括门诊治疗、出院后的后续跟踪访问、免疫接种、健康筛查、保健培训及配药服务等。

 

  那些继续需要关爱的老人还能通过基本护理合作计划(PCPS)得到更多的帮助。(新加坡统计局)新加坡于2001 年设立保健促进局,它以营造人人健康快乐的新加坡为愿景,致力健康促进、疾病防范以及病人教育,并建立和支援本地医疗机构和国际机构的合作。

 

  医院治疗

 

  新加坡现有7家公立医院包括5家综合性医院、一家妇女儿童医院和一家精神病医院。综合性医院提供住院治疗、专科门诊和24小时急救服务。另外还有6家全国性的专科中心,包括肿瘤、心血管疾并眼科、皮肤并神经科学和齿科中心,基本代表了新加坡最高医疗和研究水平。在住院医疗服务中,公立医院提供其中80%的服务,剩余20%由私立医院提供。(新加坡卫生部统计)以最新投入运营的邱德拔医院来看,它设置4个级别的病房,即A(1人房)、B1(4人房)、B2(5人房)和C(10人房),B2和C分别享受有政府病房补贴高达65%和80%,病人根据自身支付能力自主选择,各级病房设施、价格和政府补贴有所差别,但所接受的医疗服务质量是一样的。(邱德拔医院介绍)中期及长期护理。

 

  中期与长期护理(ILTC)指的是,急症入住医院的病患在病情稳定后所需的一系列医疗服务。对于需要中期与长期医疗的新加坡居民,目前已有多种居住型和社区型医疗服务方式供选择,包括社区医院、慢性病医院、护理中心、收容所(有心理疾病史)、临终关怀机构、家庭医疗、家庭护理、住家临终关怀、日间康复中心、痴呆症日托中心、精神科日间护理中心及精神康复中心等,共有300多家。

 

  中期与长期护理70%由民间社团即自愿福利团体(VWO)提供,30%由私人机构提供。收费也按病患的情况及所需的护理而有所不同。如果该机构享有政府的津贴,那病患所需支付的费用将相对减少。政府提供最高达90%的资本资助和最高达50%的运营资助,自愿福利团体也通过公众的捐款减轻病患的经济负担。

 

  综合护理

 

  新加坡通过与合作伙伴和相关利益方的合作,为病人提供综合性护理服务。新加坡综合护理(AIC)的建立就是为了帮助病人快速转诊。每一个区域性医疗服务集群的建立都通过一家区域性医院与一系列的基本护理、中长期护理机构合作产生,这些医疗服务集群提供以病人为核心的护理服务。

 

  20世纪80年代,“指导性竞争”被引入公立医院体系中,各公立医院重组为企业实体,设立理事会,然后建立以公立医院为核心,以周边综合诊所、社区医院、养老院为支撑的医疗集团,集团内部整合服务、转诊,共享设备、床位、电子病历,发挥综合效应和规模经济。各集团之间则有序竞争,共同提高。目前医疗集团有:

 

  亚历山大保健集团(以位于北部区域的邱德拔医院为核心)国立健保集团(以位于中部区域的陈笃生医院为核心)新加坡国立大学医疗保健集团(以国立大学医院为核心)裕廊保健集团(以位于西部区域的黄廷芳综合医院为核心)新加坡保健服务集团(以位于南部区域的中央医院为核心)东部医疗联盟(以位于东部区域的樟宜综合医院为核心)跟全岛其它五个“集团式”医疗集群(Cluster)不同,东部医疗联盟(Eastern Health Alliance)的创始成员樟宜综合医院、圣安德鲁社区医院、5家在东部的新加坡保健集团综合诊疗所和救世军安乐之家疗养院以合作伙伴的方式运作。

 

  三、新加坡医疗人力资源和研究开发

 

  李显龙总理说,“新加坡什么资源都没有,除了人。”所以新加坡长期重视研发投入,立志成为研究密集型国家。2010年生物医学科学的公共部门研发支出从2009年的7.97亿增长到2010年8.97亿新币,增长率12.5%。2010年,生物医学科学研究者中博士为2,132人,硕士835人,本科1,574人,另有无文凭者174人。(2010新加坡国家研发调查,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院。详见附表)新加坡现有7384名医生,医生与居民比为1:620,护士与居民比1:210,总共有22,332名护士。另有1,354 牙医,牙医与居民比1:3,390。(新加坡卫生部统计)

 

  雄厚的医学人才

 

  新加坡之所以能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得益于丰富的专业人才储备。每年政府提供宽裕的奖学金,让成绩优秀者去海外名校完成学业,然后回国服务;国立大学医学院是主要的医学人才培养地,中央医院和国立大学医院是新加坡的学术研究型医院,担负着主要的科研任务;之外,新加坡还从海外吸收各类医学领域专家来此讲课或研究。而以下两所医学院的建立,将基本上满足新加坡医学人才的需求。

 

  新加坡杜克-国立大学医学研究生院。该院已于2007年8月招收了首批25位学生,他们毕业以后都将在知名医疗机构服务,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该院由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共同建立,其课程参照杜克大学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学生经过四年学习顺利毕业后,由杜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同授予医学博士(MD)学位。在这四年的学习中,该院不仅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强调医学研究能力的训练,学习的第三年将专注于医学研究。此外,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选择攻读医学博士和研究型博士(MD/PhD)双博士项目。

 

  伦敦帝国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医学院。为满足日益增长和老年化人口的医疗需求,伦敦帝国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决定合办医学院,新医学院将在2013年招收50名五年制学生,以后扩展到150名。南洋理工大学校长Su Guanning博士认为,帝国大学名列全球最好的五所大学之一,帝国大学医学院已开发的创新过程采用电子学习和模拟病人护理,在上学年有2000多名本科生和500名研究生。

 

  强大的医学研发力量

 

  在最近几年的时间内,新加坡在生物医药科学领域已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力量。伴随着临床研究及产业化的聚焦发展,从2006年7月,生物医药科学的发展已进入了第二阶段。启奥生物医药园(Biopolis)内的各家研究所、组织机构及企业,从全球范围内延纳高端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承担了各领域的一系列研究课题,如基因科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纳米科技和生物信息学等。

 

  此外,各医院及6个专科中心均从事各类尖端研发活动,旨在进一步发展创新及高端治疗手段及疗法。对于自然界的研究也是将进一步增加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有利于提供最新的医疗服务技术,进一步巩固了新加坡的医疗中心地位。

 

  2006年8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医疗保健服务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机构将力争加快医疗服务研究的发展及实际应用。研究所致力于寻找最有效途径以组织、管理、提供服务,并为医疗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减少医疗失误,提高安全系数。该中心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和兰德公司合作之产物,与国家卫生部、国立健保集团和国际医药服务管理局有着紧密合作关系。现在,卫生部已直接接手该中心的运作,以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卫生部下属的法定机构生物医药研究理事会(BMRC)和国家医学研究理事会(NMRC)还专设了临床医学家研究奖(CSI),以表彰那些为将基础科研推广到临床应用作了杰出贡献的医生或科学家。该奖项为临床医学科学家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并对特定研究课题提供资金扶持。至今为止,也有14位临床医学科学家获此殊荣,他们从事的领域包括肿瘤学、放射学、神经学及儿科等。该奖项的建立为新加坡国内的医药研发产业化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

 

  前瞻的医疗信息化进程

 

  新加坡已初步以电子病历交换系统连接所有公立医院、综合诊所和社区医院等医疗机构,并正在研发允许病人进入的电子病历交换系统。同时医疗机构已普遍使用电子病床管理系统、电子药房、医院管理系统等软件,和自动输送系统和机器人,这些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方便了病人。

 

  到2020年,新加坡医院计划建立和完善患者为中心的数字健康生态系统,包括:电子病历:规范临床工作流程和医疗实践,提供决策支持,加强病人安全,改进治疗效率。

 

  患者门户:方便患者自我关心、自助服务和自主学习。

 

  全科医生和生态合作伙伴门户:拓展共享的保健、转诊和社区延伸。

 

  健康管理计划和个性医疗系统:方便长期疾病管理、老人看护和个性治疗。

 

  电子学习、决策支持和知识管理系统:建立信息结构框架来使用知识作为战略资产并强化学习型组织。

 

  保健点和病床边计算系统:丰富病人住院经历,改进交流和咨询。

 

  下一代纳米-生物医疗器械:方便智能、主动、全能的监护。

 

  辅助系统:支持临床服务、工作流程。

 

  增强的呼叫中心:协调保健并改善医患关系。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改进病人管理、财务、物资、供应链管理。

 

  交流和安全基础设施:建立安全、主动、预测性和自我修复的网络、服务器和存储架构。

 

  显着的医疗创新成果

 

  在雄厚的人才资源和强大的研发资金支撑下,新加坡取得医疗领域多项第一:

 

  心脏科--新加坡是亚洲首个应用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技术适用于不能承受常规手术的患者)的国家。

 

  妇科--新加坡在世界上首次实施了针对罕见异位妊娠的单一经脐切口手术。

 

  肿瘤科--2008年,新加坡实施了亚洲首例全腹膜切除术,这是一种跨学科的治疗晚期癌症的根治性手术。

 

  眼科--2009年,新加坡实施的DSAEK(角膜内皮层移植术)手术例数超欧洲或亚洲任何一个国家。

 

  整形外科--新加坡率先运用“三重内扣器”(Triple Endobutton Technique)技术来根治肩部损伤。

 

  儿科--新加坡在东南亚地区首次对两个连体新生儿实施心内直视显微手术(两个新生儿的心脏只相隔数厘米)。

 

  移植医学--新加坡成功实施了亚洲第一例心肝联合移植术。

 

  四、新加坡3M医疗保险体系

 

  2008年,新加坡国内在医疗事业的支出约为102亿新元,相当于GDP的3.9%;其中新加坡政府在医疗领域的支出约为27亿新元,相当于医疗支出的25%,企业支出占36%,其余为个人支出。在政府开支总额中,医疗支出不足10%。(新加坡卫生部统计)李光耀指出,政府应当提供良好的保健服务,但是同时要求人们负担一些费用,以确保它不致被滥用而又能控制成本,虽然保健津贴是必要的,但是这么做却可能对预算造成极大的浪费和破坏。在这一指导原则下,由时任卫生部长吴庆瑞建立了3M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

 

  从1977年起,中央公积金会员把月入的1%拨入一个特别户头,户头里的存款可以用来支付他跟他家人的部分医药费,这个缴交率后来逐步提高到6%。

 

  新加坡允许人们利用保健储蓄缴付在私人医院就医的费用,并为不同的医疗程序设下不同的限额,这使得公立医院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因而致力于达到私人医院的服务水平。不过,病人不能利用保健储蓄来支付门诊或到私人诊疗所看病的费用。否则更多人就会动不动因轻微的病痛而去看医生。

 

  为了减少逆向选择,政府规定保健储蓄是强制性的。

 

  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

 

  1990年,新加坡推出一种非强制的保险计划,以应付严重疾病和长期住院的医疗费用,保险费可以从保健储蓄户头中扣除。这一计划基于保险精算而非社会原则,即保险费用和赔偿额根据人口的实际健康风险决定,在投保的不同年龄段间没有交叉补贴,健康人也不需要资助病人,当然,高风险人群需要支付更高的保险费用。健保双全保险(Medisave)主要用于四种主要慢性疾病的门诊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中风),帮助参保人员减轻大病和久病医疗费用负担,这四大疾病正困扰着大约100万新加坡人。

 

  保健基金(MediFund)

 

  新加坡在1993年设立保健基金,帮助那些保健储蓄和健保双全保险已经用完,又没有其他直系亲属可以依靠的病人。每个医院设立由政府委任的保健基金委员会(Hospital Medifund Committee),决定哪些人有资格获得资助以及资助的金额,至今申请通过率为99.6%,但个案资助金额多有削减。

 

  私人保险

 

  除了政府推动的医疗保险,新加坡私人保险或称商业保险发展迅速,增长率已高于保健储蓄计划和健保双全计划,中间阶层及以上大多有至少一份私人保险,这主要得益于经济高速发展,收入持续提高,公司对雇员健康投入的增加和对医疗服务的更高需求。根据年龄、生活习惯和保险政策不同,私人保险每个保单每月支付在75新币到400新币之间,而不少新加坡大企业为员工承担了很大部分的保险费用。新加坡有近20家人寿保险公司可以但不限于从事医疗保险业务,包括Allianz、Aviva、Great Eastern、Prudential、NTUC Income、IMI(莱佛士医疗集团投资的国际医疗保险公司)。为鼓励保险业发展,政府将部分基本医疗保险业务交由5家私人保险公司管理,而国际医疗保险公司正在申请成为第六家。

 

  五、新加坡国际医疗体系

 

  得益于一大批接受过世界上最好培训中心磨练及高度熟练的专业医生、国际上广受认可的医院及专科中心,新加坡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医疗服务业集聚及培训中心。同时凭借其基础临床研究的飞速发展,新加坡已经打造为亚洲领先的医疗枢纽,长期以来吸引全球各地人士到此慕名求医。

 

  亚洲医疗市场快速发展,从2009年2460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3490亿美元,给国际医疗服务和私人医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Frost & Sullivan,2010报告)2010年来新加坡旅游医疗费用为8.56亿新币,比上年增加10.1%。新加坡计划2012年为百万名慕名而来的旅游患者(包括患者家属)提供完备的国际医疗服务,使病人称心而归。(新加坡旅游局)2006年8月,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宣布在新加坡建立的亚太区域总部正式运营。JCI与国际医疗组织,公共健康机构和其他政府机构三方共同对相关国家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推动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升。JCI为医疗服务的安全性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标杆,目前这一标准已经受到广泛认同,成了全球范围内各家医院共同追求的目标。JCI在新加坡建立的亚太区域总部将持续推动新加坡医疗服务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

 

  新加坡国际医疗计划

 

  新加坡国际医疗计划(Singapore Medicine)是一项具有多种任务在身的业界与政府合作计划,创立于2003年,致力于打造并强化新加坡的亚洲医疗枢纽地位,并最终推动新加坡成为全球性高端医疗服务中心。新加坡国际医疗计划的推行基于新加坡国内完善的医疗体系和盛名远扬的医疗服务质量。此外,该项目与国内高速增长的生物

 

  医药科学基础,产业化及临床研究的发展步调保持一致。最关键的是,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医术高超的医疗专业人员及研究人员为高端医疗服务的发展及尖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新加坡国际医疗计划受新加坡卫生部领导,同时得到另外3家政府法定机构的大力支持,它们是: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确定有助于加强本地医疗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功能的各种机会,致力于推动医疗服务产业领域的投资及发展。

 

  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推动新加坡医疗服务产业相关企业在海外发展壮大。

 

  新加坡旅游局:引领新加坡医疗服务业的海外推广及市场营销,培育国内旅游市场,为国内医疗机构向海外就医者提供高质量及天衣无缝的服务体验拓展更宽阔的市场渠道,力争使新加坡成为首选的度假与医疗保健目的地,确保每位游客都享受到优质的全面体验。

 

  完善的国际医疗体系

 

  新加坡是一个全方位的区域医疗中心,除了提供医疗服务以外,同时是医疗会议和培训的地点,医疗咨询和业务管理服务的基地,以及临床试验的中心。

 

  新加坡的医疗服务体系凭借其高质量和高效率在国际上享有广泛声誉。其国内的公共医疗体系由六大医疗服务集团构成,包括中央医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这两家学术研究型医院,虽然以满足国内居民医疗保健需求为主,基于不能拒绝病人、扩展跨国合作和提高医疗技术的考虑,也接受旅游病人。另外,新加坡国内还有众多私人医疗机构,如莱佛士医疗集团,它是新加坡最大的整体医疗集团,唯一的医疗服务上市公司,还有百汇集团,康生医院,安徽尼亚山医院,太平洋医疗控股等13家,这些私人医疗机构提供高端的医疗和配套服务。

 

  除了私人医疗集团外,也建有多个领先的医疗中心,其中包括约翰·霍普金斯-新加坡国际医疗中心(Johns Hopkins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Medical Centre),这是美国境外设立的第一家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博燕美国康纳癌症诊疗中心、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研究生院(Duke-NUS Graduate Medical School),以及新加坡生物科技园(Biopolis),这是新加坡自建的生物医学研发中心。

 

  卓越的系统服务

 

  新加坡的医疗保健机构实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致力于提供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并且在现今医疗科技的协助下,创造管理完善的医疗环境。这里的医疗保健机构大多设有齐全完善的国际病人联系服务部,以符合国际病人的各种需求。从最初的询问、在机场接机、为病人和随行者提供翻译服务和各种协助,甚至在病人完成治疗回国之后,安排他们接受复诊,国际病人联系服务部都能一一做到。病人能在享有隐私的环境内安心地接受治疗和休养。

 

  新加坡拥有全世界一流的机场,舒适的航行旅程,繁忙的港口。新加坡顶尖医疗机构的设施可媲美五星级饭店。新加坡的医疗旅客将能在安全、包容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化的环境下,获得世界级的医疗服务。新加坡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医疗人员能为每一名国际病人提供满意的治疗和护理体验,让到新加坡求医的人可以安心无忧。新加坡医院都对收治国际病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其中大部分都为国际病人提供额外服务,如签证申报、住宿、交通、购物指导、退税等。

 

  信息公开的透明制度

 

  为了控制医疗费用,卫生部维持高透明度的医疗保健系统,对各医院提出强制性要求,医院必须公开各级病房、各项治疗的平均收费,以及医院接收各项治疗的数量。之后要求公开服务水平、住院时间和候诊时间。信息公开使落后医院受到压力,医疗人员因此能够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做出迅速和有效的反应,从而开始改进,病人也因此可以更明智地做出选择。

 

  医疗费用是许多国际病人考虑的主要因素。比方说,对没有购买保险的美国病人,在新加坡接受治疗的费用,只是美国的五分之一。收费和其他主要的亚洲医疗旅游目的地相近。计算了病人和随行者的旅费和住宿费,病人节省的费用仍非常可观。

 

  住院费用占据着医疗费用的相当比例,以莱佛士医院为例,有6人房、4人房、双人房、标准一人房、套房和总统套房,收费从200多新币到200多新币不等,院方明码标价,病人自主选择。

 

  六、对上海提升现代医疗服务的建议

 

  早在“十五”规划中,上海首次提出打造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作为上海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一大目标。上海医改的基本目标有四:一是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三是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四是使上海

 

  成为亚洲医学城市之一。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认真借鉴新加坡经验颇有裨益,这里提出如下建议:

 

  组建区域性医疗联盟

 

  政府应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以三级甲等医院为核心,联合周边区域的地区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养老院等医疗机构,组成区域性医疗联盟。联盟内部整合服务、采购、转诊,共享设备、床位和电子病历,发挥综合效应和规模经济。各联盟之间则有序竞争,共同提高。政府利用价格机制鼓励门诊到地区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急病、大病转诊到三级医院治疗,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推动医疗机构合理分工,资源有效利用,病人有序分流。

 

  加速医疗信息化进程

 

  在过去的几年中,上海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良好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医院管理系统、电子药房、医院财务系统等已普遍使用。下一步应该面向十年后的需求,由政府牵头重点建设覆盖公立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交换系统(EMR),它可以规范临床工作流程和医疗实践,提供决策支持,强化患者安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治疗成本。围绕着电子病历交换系统,可以同步配套患者门户、全科医生和生态合作伙伴门户、自动化输送系统、呼叫中心、辅助系统等。医疗信息化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之一。

 

  引进国际医学院加强教育培训

 

  医疗人才是医疗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制约瓶颈,国际水准的人才才能带来国际医疗和高端医疗。而国际人才需要国际医学院来培养。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研究生院、伦敦帝国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医学院为新加坡确保了国际人才的供应。上海医疗人才总量过剩,而国际人才的结构性不足较为严重,其中专业英语水平和服务水平是两大短板。建议以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复旦大学医学院为母体,吸引国际顶级的医学院合作办学。浦东应该作为东道主规划医学院用地,推出扶持政策,早日玉成此事。

 

  适度发展国际医疗和私人医疗

 

  国际医疗是指面向非本国公民、达到国际水平的医疗服务。私人医疗指私人投资、盈利性的医疗服务。国际医疗不是基本医疗的主要服务内容,通常由私人医疗机构提供。高端医疗指医疗人员、技术设备、管理模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同样适用于私立和公立医院。发展国际医疗需要引进国际品牌和管理做增量,引进国际资本或社会资本做增量,引进国际医疗人才和联合培养人才做增量。国际医疗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供给,强化竞争,满足国际患者需要,而且国际医疗的服务模式会对基本医疗形成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促进基本医疗、私人医疗共同发展。加速推进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建设。

 

  上海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上海将以浦东新区、虹桥商务区建设国际医学园为抓手,着力推进上海现代医疗服务业向国际化的一流水平方向发展。”作为上海发展国际医疗、高端医疗的重要平台之一,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经过八年建设,由卫生部、市政府组建了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建设联席会议,以西门子、德尔格为代表的医疗器械国际企业,以科文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国际企业,以华大基因、微创为代表的自主创新企业,已经形成医疗器械、生物医药集聚区;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和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正在有序建设,一批医院在积极推进,医学园区在国内外影响力日益提升,成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下一步建议以国际医学院和国际医院的引进和建设作为重点,早日形成卫生部要求的“医院示范区”,为打造上海成为亚洲医学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医疗保健,新加坡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