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中医药到底能有多大作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6-11  浏览次数:71

  中医药对于遏制医疗费用飙升、减轻医疗负担具有明显优势。在防病方面,中医“治未病”,对于显著降低慢性疾病发病率可发挥重要作用;在治病方面,中医疗效确切,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坐在iPad大小的终端界面前,接受“中医机器人”的望、闻、问、切,从舌象采集到脉象分析,快速给出诊断结果甚至食药处方……这种“中医四诊仪”继成功伴随中俄航天员结束520天火星模拟之旅后,正改进为更加便携、智能的二代产品,有望进入沪上社区“健康小屋”,为百姓提供健康服务。这是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多家单位协作完成的一项成果。

  今年5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青松养老健康服务与管理研发培训中心揭牌成立,将致力于培养具有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药学、心理、营养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实现医养融和。

  在这些创新的健康干预手段中,中医药都是主角。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医药始终处在现代医学中的尴尬境地。那么,在应对健康挑战、推动医改方面,中医药到底能有多大作为?老祖宗的智慧如何绽放新的光彩?

  换个思路应对慢性病

  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发病率较高的健康杀手。慢性病患者呈现人数快速攀升、发病年龄明显提前的趋势。慢性病患者一旦患病,即需终身治疗,导致医疗费用急剧上涨。据世界银行评估,2005年~2015年心血管疾病、卒中和糖尿病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5500亿美元,给国家和政府带来沉重负担。

  “中医药对于遏制医疗费用飙升、减轻医疗负担具有明显优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告诉记者。在防病方面,中医“治未病”,对于显著降低慢性疾病发病率可发挥重要作用;在治病方面,中医疗效确切,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举例来说,临床目前采用肿瘤靶向药物“索拉非尼”治疗肝癌,费用高达10~20万元/例,仅可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平均延长2.6个月,其他多种肿瘤靶向药物情况也大体类似,社会和个人负担沉重。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综合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大幅降低医疗费用。例如,采用中医扶正抗癌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比单纯化疗的中位生存期提高5.27个月,费用仅为每天20~30元。

  “慢性病带来的健康挑战呼唤人们对医学理念、模式和核心价值进行深刻反思。”徐建光说,现代医学攻克重大复杂慢性病的进展迄今仍较迟缓,很多情况下,针对单一靶点的方法已难以适应。而中医学整体性、多靶点、多层次的调节作用,就显示出重要而独特的价值。

  “治未病”也要协同创新

  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中医学在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保健养生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有效的实践经验。突破重大复杂慢性病的医学瓶颈,需要中西医学协同。”徐建光说,对于重大复杂慢性病的不同阶段、不同病理环节,中西医学各有优势。问题在于,如何实现两套医学体系的沟通共享、优势互补,而不是各自为战、自说自话。

  2013年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牵头,联合上海交大卫生政策与管理学团队,协同炎黄东方公司等企业组建的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获上海市认定,明确了“政府主导、社会资源参与、高校科技支撑”的模式。新型“中医四诊仪”就是协同创新结出的果实。中医健康服务的传统方法借助现代科技实现客观化和信息化。“望、闻、问、切”不是百姓心目中“玄之又玄”的诊断手段,通过仪器可以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服务于家庭,为解决社区健康服务需求大、专业人员不足的难题提供了一条途径。目前,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正推进“中医四诊仪”在社区实现“自助健康服务”,搜集、分析、评估、追踪更多健康大数据。

  徐建光认为,研发中医健康服务的技术产品、建立相应的规范和标准,需要多学科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才能实现从专家到医疗机构多层面的真正融合和协作,逐步形成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记者了解到,对接国家、上海对中医健康服务的定位和要求,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现已形成33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一些专利还进入了俄罗斯、美国和韩国,另获软件著作权登记4项。

  发掘中医药的健康服务功能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记者注意到,学校近年来一直在进行适合社区中医健康管理和服务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探索。2013年,中医全科医学和中医工程学两个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校还提出实施“卓越中医药教育建设”,开展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增加“中医人文与社会”“中医早期介入社区临床关怀”“治未病预防医学”“健康促进”等实践和研究模块,先后在上海11个区县的社区建立“大学生健康服务”固定服务点,开展200多项基于社区的健康服务研究项目。

  “我们希望培养更多中医健康服务适用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全科人才,健全社区卫生网络。”徐建光说,“推进中医健康服务,需要高校、医疗机构、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理念的转变、技术的支撑、人才的储备等等,现在才刚刚迈出第一步。”

 

 
关键词: 中医药 , 健康服务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