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人们对疼痛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尤其在术后镇痛方面,普遍认为疼痛是一种自然过程,能忍就忍。请关注——无痛病房能否化解术后疼痛?
多年来,人们对疼痛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疼痛是疾病的一种自然过程,能忍就忍着,实在难忍就用止痛药。但长期服用止痛药会引起成瘾,且副作用很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组主任孙宇教授近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WHO很早就把疼痛定为第五大生命体征。我国虽然对疼痛也很重视,但在术后镇痛方面,与国外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主要还是理念,包括医院、病人、家属三方面的问题。
超前镇痛把疼痛降到最低
一次很偶然的培训,让孙宇对超前镇痛有了新的认识。孙宇介绍,超前镇痛最开始是麻醉学提出的,麻醉包括两部分,一是镇痛,二是镇静。超前镇痛是一种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敏化的方法,目的是尽量把疼痛遏制到最小。这种超前镇痛就是神经系统具有易感性和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的变化也就是中枢神经的敏化。
简单来说就是痛域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对疼痛的耐受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是不一样的,敏化以后,痛域就会下降。如果在伤害发生之前使用一些镇痛药,就把门槛提高了一点,就能够有效地预防疼痛。而不用超前镇痛的病人,经历过痛苦手术的患者,会从躯体到大脑皮层为疼痛建立一个新的通道,这个通道只要再接受类似的刺激,哪怕不到这一段水平的时候他也会感到比当时的刺激还要强烈。
超前镇痛也为无痛病房这个理念充当了打头阵的角色。因为对超前镇痛有着深刻的理解,带着全新的理念,2010年6月份,孙宇在北医三院骨科率先建立了无痛病房,开始探索多模式镇痛治疗。
“无痛病房”是一个全新的医护管理模式,它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和“绿色镇痛”理念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等新方法,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和功能康复期。同时,为满足病人的镇痛需求,北医三院骨科一改“病人喊疼了再给药”的传统镇痛模式,化被动为主动,有目标、有计划地按时给药,建立起了规范化的疼痛治疗模式。孙宇表示,无痛病房必须坚持遵循五个原则:合理评估疼痛、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超前镇痛和健康宣教。
|
疼痛控制不佳危害多
孙宇指出,疼痛可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症状;患者因疼痛无法或不敢有力地咳嗽,会导致肺部并发症;同时疼痛导致的胃肠蠕动减少会使胃肠功能恢复延迟;疼痛造成的肌肉张力增加、肌肉痉挛、限制机体活动等会促使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疼痛还可导致失眠、焦虑、恐惧、忧郁、不满、过度敏感等情绪障碍。
另外,疼痛控制不佳还会带来一系列其他问题,对于术后患者来说,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运动能力下降、抑郁情绪甚至丧失希望;从医疗卫生经济学角度来看,疼痛控制不佳还会导致医疗费用增加、占用更多医疗资源;而从医患角度来,疼痛控制不佳也直接导致了患者满意度下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等。
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最科学的方法就是从病人的术后疼痛入手。孙宇表示,过去的镇痛只是单纯停留在打镇痛剂上面,更多的是病人拼命的忍耐。而疼痛科的关节手术在做完之后疼痛程度是比较高的,镇痛做得不好的话,病人将要承受无法想像的疼痛感。
多模式镇痛成发展趋势
早在1993年,国外就提出了“多模式”和“平衡镇痛”的理念。该理念源于人们对更高质量术后镇痛的诉求。多模式的镇痛方式旨在通过联合使用不同类型的镇痛药物,使镇痛作用相加或协同,更充分地发挥镇痛作用,与此同时,也通过减少联合用药过程中每种镇痛药物的剂量,进而减少其副作用。
孙宇以脊柱手术为例进行阐述:由于脊柱手术术后疼痛明显,程度较重,临床一般会应用较强力的止痛药如阿片类药物。尽管其没有封顶效应,但在很多时候阿片类药物并不能完全满足术后良好镇痛和安全镇痛的需求。
而镇痛方案的选择是疼痛管理的核心。“很多患者在术后担心止痛药会带来很多副作用,产生依赖性、导致成瘾等,而采取忍的态度,”孙宇认为,其实通过合理的药物选择可以避免这些副作用的产生。
根据手术引起的急性创伤性疼痛发生快、程度剧烈的特点,临床对疼痛的治疗要求是起效迅速、抗炎镇痛作用强大。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可以发挥更好的镇痛作用,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减少成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孙宇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要综合患者的年龄、病情和手术种类来选择镇痛方式和镇痛药物,术后镇痛提倡多模式镇痛,同时充分考虑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确保既让患者达到镇痛的目的同时又最大限度的减少副作用,这也是对多模式镇痛的真正诠释。(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