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二附院胸外科教授张清勇等对重症肌无力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系列研究,探讨了相关基因在该病发生中的表达变化,为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日前,该研究成果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重症肌无力主要是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自身抗体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导致骨骼肌麻痹、无力。国际医学界对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充分肯定了免疫机制在该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但抗原产生的基础尚不清楚,在疾病的病因学中也还有许多现象不能用免疫机制来解释。目前发现,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和易感性,认为其属于多基因遗传疾病,然而究竟是哪些基因在疾病的发生中起主导作用尚不明确。
张清勇带领研究组开展了一系列自身免疫异常性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探讨,积累了大量的实际经验,收集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病材资料。在此基础上,他们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组织及正常胸腺组织14000个基因表达进行了比较,从整体水平筛选该病异常表达基因,发现有254个基因出现表达差异。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82个,表达下调的基因有172个。他们还分析了这些异常表达基因的功能以及一些未知基因。研究提示:重症肌无力与上述基因的表达变化有关,是多个基因共同调控的结果。同时,他们利用抑制性差减杂交克隆技术,建立了重症肌无力胸腺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文库。文库共含有781个克隆,他们对其中150个重组子进行测序和同源性检索,得到27个重症肌无力差异表达基因。随后,他们针对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的超过正常两倍和胸腺文库中频数较高的两者可以互相印证的部分基因进行了验证,证明有4种基因在重症肌无力中的表达显著增高。
专家评审认为,这项研究发现了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组织与正常胸腺组织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说明了该病发生的复杂性。同时,首次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与免疫、细胞受体和细胞信号传递等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开展重症肌无力的研究以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了线索。(中国医药报)